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4000名代表齊聚一堂,群英薈萃,少長咸集,共商國家科技創新大計。這是共和國歷史上的又一次科技盛會。
1956年1月,毛澤東同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1300多名領導干部,在中南海懷仁堂聽取中國科學院4位學部主任關于國內外科技發展的報告,黨中央向全黨全國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其后10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國建立了學科齊全的科學研究體系、工業技術體系、國防科技體系、地方科技體系,取得了以“兩彈一星”為標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1978年,黨中央召開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同志在大會上作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論斷,我國迎來“科學的春天”。1995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江澤民同志發表重要講話,號召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形成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熱潮。2006年,黨中央、國務院再次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胡錦濤同志發表重要講話,部署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動員全黨全社會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2012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號召我國科技界奮力創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這個盛會,就是要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是,到我們黨成立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中央今年頒布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目標是,到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兩院院士和廣大科技工作者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大家責任重大、使命重大,應該努力為建成創新型國家、建成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歷史經驗表明,科技革命總是能夠深刻改變世界發展格局。16、17世紀的科學革命標志著人類知識增長的重大轉折。18世紀出現了蒸汽機等重大發明,成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社會現代化歷程。19世紀,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催生了由機械化轉向電氣化的第二次工業革命。20世紀前期,量子論、相對論的誕生形成了第二次科學革命,繼而發生了信息科學、生命科學變革,基于新科學知識的重大技術突破層出不窮,引發了以航空、電子技術、核能、航天、計算機、互聯網等為里程碑的技術革命,極大提高了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社會生產力水平。一些國家抓住科技革命的難得機遇,實現了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迅速增強,綜合國力快速提升。
在綿延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聞名于世的科技成果。我們的先人在農、醫、天、算等方面形成了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取得了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一大批發明創造。馬克思說:“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近代以后,由于國內外各種原因,我國屢次與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從世界強國變為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我們的民族經歷了一個多世紀列強侵略、戰亂不止、社會動蕩、人民流離失所的深重苦難。在那個國家積貧積弱的年代,多少懷抱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理想的人們報國無門,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不懈努力,我國科技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科技整體能力持續提升,一些重要領域方向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前沿方向開始進入并行、領跑階段,正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
多復變函數論、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等成就,高溫超導、中微子物理、量子反?;魻栃?、納米科技、干細胞研究、腫瘤早期診斷標志物、人類基因組測序等基礎科學突破,“兩彈一星”、超級雜交水稻、漢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計算機、三峽工程、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動通信、量子通訊、北斗導航、載人深潛、高速鐵路、航空母艦等工程技術成果,為我國成為一個有世界影響的大國奠定了重要基礎。從總體上看,我國在主要科技領域和方向上實現了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占有一席之地”的戰略目標,正處在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
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我們要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同時我們要牢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這是我們提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出發點。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應對發展環境變化、把握發展自主權、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必然選擇,是更好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新時期、新形勢、新任務,要求我們在科技創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設計、新戰略。我們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謀劃,加強組織,優化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總體布局。
第一,夯實科技基礎,在重要科技領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推動科技發展,必須準確判斷科技突破方向。判斷準了就能抓住先機。“雖有智慧,不如乘勢。”歷史經驗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機遇走向現代化的國家,都是科學基礎雄厚的國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機遇成為世界強國的國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領域處于領先行列的國家。
綜合判斷,我國已經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強。同時,必須認識到,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相比,我國發展還面臨重大科技瓶頸,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科技基礎仍然薄弱,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創能力還有很大差距。
科學技術是世界性、時代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把握時代脈搏。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蓄勢待發,物質結構、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識本質等一些重大科學問題的原創性突破正在開辟新前沿新方向,一些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正在創造新產業新業態,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到幾乎所有領域,帶動了以綠色、智能、泛在為特征的群體性重大技術變革,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同機器人和智能制造技術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創新鏈條更加靈巧,技術更新和成果轉化更加快捷,產業更新換代不斷加快,使社會生產和消費從工業化向自動化、智能化轉變,社會生產力將再次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將再次大飛躍。
抓科技創新,不能等待觀望,不可亦步亦趨,當有只爭朝夕的勁頭。時不我待,我們必須增強緊迫感,及時確立發展戰略,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我國科技界要堅定創新自信,堅定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提出更多原創理論,作出更多原創發現,力爭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跟上甚至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
第二,強化戰略導向,破解創新發展科技難題??萍紕撔碌膽鹇詫蚴志o要,必須抓準,以此帶動科技難題的突破。當前,國家對戰略科技支撐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迫切。這里,我舉幾個例子。從理論上講,地球內部可利用的成礦空間分布在從地表到地下1萬米,目前世界先進水平勘探開采深度已達2500米至4000米,而我國大多小于500米,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材料是制造業的基礎,目前我國在先進高端材料研發和生產方面差距甚大,關鍵高端材料遠未實現自主供給。我國很多重要專利藥物市場絕大多數被國外公司占據,高端醫療裝備主要依賴進口,成為看病貴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創新藥物研發集中體現了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前沿新成就和新突破,先進醫療設備研發體現了多學科交叉融合與系統集成。腦連接圖譜研究是認知腦功能并進而探討意識本質的科學前沿,這方面探索不僅有重要科學意義,而且對腦疾病防治、智能技術發展也具有引導作用。深海蘊藏著地球上遠未認知和開發的寶藏,但要得到這些寶藏,就必須在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方面掌握關鍵技術。空間技術深刻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為人類社會進步提供了重要動力,同時浩瀚的空天還有許多未知的奧秘有待探索,必須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這樣的領域還有很多。黨中央已經確定了我國科技面向2030年的長遠戰略,決定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要加快推進,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著力攻破關鍵核心技術,搶占事關長遠和全局的科技戰略制高點。
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必須擁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創新型企業,能夠持續涌現一批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這是一項對我國科技創新具有戰略意義的舉措。要以國家實驗室建設為抓手,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明確國家目標和緊迫戰略需求的重大領域,在有望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以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和國家大型科技基礎設施為主線,依托最有優勢的創新單元,整合全國創新資源,建立目標導向、績效管理、協同攻關、開放共享的新型運行機制,建設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的國家實驗室。這樣的國家實驗室,應該成為攻堅克難、引領發展的戰略科技力量,同其他各類科研機構、大學、企業研發機構形成功能互補、良性互動的協同創新新格局。
第三,加強科技供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努力,我國經濟總量已經居世界第二。同時,我國經濟發展不少領域大而不強、大而不優。新形勢下,長期以來主要依靠資源、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支撐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方式已不可持續,我國發展正面臨著動力轉換、方式轉變、結構調整的繁重任務。現在,我國低成本資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驅動力明顯減弱,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社會發展面臨人口老齡化、消除貧困、保障人民健康等多方面挑戰,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生態文明發展面臨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網絡安全、生態安全、生物安全、國防安全等風險壓力不斷增加,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保障國家安全。所以說,科技創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我國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好“三去一降一補”任務,必須在推動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上來一個根本性轉變,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性發展。要深入研究和解決經濟和產業發展亟需的科技問題,圍繞促進轉方式調結構、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等方面需求,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產業和產品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
發展不協調是我國長期存在的突出問題,集中表現在區域、城鄉、經濟和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等關系上。我們要立足于科技創新,釋放創新驅動的原動力,讓創新成為發展基點,拓展發展新空間,創造發展新機遇,打造發展新引擎,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提升發展整體效能,在新的發展水平上實現協調發展。
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代表了當今科技和產業變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要加深對自然規律的認識,自覺以對規律的認識指導行動。不僅要研究生態恢復治理防護的措施,而且要加深對生物多樣性等科學規律的認識;不僅要從政策上加強管理和保護,而且要從全球變化、碳循環機理等方面加深認識,依靠科技創新破解綠色發展難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
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局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和規則正在面臨重大調整。經濟全球化表面上看是商品、資本、信息等在全球廣泛流動,但本質上主導這種流動的力量是人才、是科技創新能力。要增強我們引領商品、資本、信息等全球流動的能力,推動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增強參與全球經濟、金融、貿易規則制訂的實力和能力,在更高水平上開展國際經濟和科技創新合作,在更廣泛的利益共同體范圍內參與全球治理,實現共同發展。
人民的需要和呼喚,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時代聲音。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我國13億多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日益上升,提高社會發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增強人民健康素質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聚焦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藥品安全、人口老齡化等重大民生問題,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給,讓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環境、更好的醫療衛生服務、更放心的食品藥品。要依靠科技創新建設低成本、廣覆蓋、高質量的公共服務體系。要加強普惠和公共科技供給,發展低成本疾病防控和遠程醫療技術,實現優質醫療衛生資源普惠共享。要發展信息網絡技術,消除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地區間的數字鴻溝,努力實現優質文化教育資源均等化。
第四,深化改革創新,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改革只在一個環節或幾個環節搞是不夠的,必須全面部署,并堅定不移推進??萍紕撔?、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
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過去我們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這一法寶,今天我們推進科技創新跨越也要依靠這一法寶,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機制。
要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引領科技體制及其相關體制深刻變革。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詢支撐行政決策的科技決策機制,加強科技決策咨詢系統,建設高水平科技智庫。要加快推進重大科技決策制度化,解決好實際存在的部門領導拍腦袋、科技專家看眼色行事等問題。要完善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資源配置方式,解決簡單套用行政預算和財務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資源等問題,優化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社會公益類研究的支持方式,力求科技創新活動效率最大化。要著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而不能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經費服務。要改革科技評價制度,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
企業是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力量,應該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要制定和落實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各項政策,強化企業創新倒逼機制,加強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支持力度,推動流通環節改革和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引導企業加快發展研發力量。要加快完善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制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形成推動科技創新強大合力。要調整現有行業和地方的科研機構,充實企業研發力量,支持依托企業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培育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業領軍企業。
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是我國科技發展的主要基礎所在,也是科技創新人才的搖籃。要優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科研布局??蒲性核鶕澜缈萍及l展態勢,優化自身科技布局,厚實學科基礎,培育新興交叉學科生長點,重點加強共性、公益、可持續發展相關研究,增加公共科技供給。研究型大學要加強學科建設,重點開展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要加強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使目標導向研究和自由探索相互銜接、優勢互補,形成教研相長、協同育人新模式,打牢我國科技創新的科學和人才基礎。
發揮各地在創新發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形成國家科技創新合力十分重要。要圍繞“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規劃,尊重科技創新的區域集聚規律,因地制宜探索差異化的創新發展路徑,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若干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
第五,弘揚創新精神,培育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人才隊伍。“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科學技術是人類的偉大創造性活動。一切科技創新活動都是人做出來的。我國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鍵是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要極大調動和充分尊重廣大科技人員的創造精神,激勵他們爭當創新的推動者和實踐者,使謀劃創新、推動創新、落實創新成為自覺行動。
我國科技隊伍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這是產生世界級科技大師、領軍人才、尖子人才的重要基礎。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長有其規律,要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為科技人才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要改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夠把握世界科技大勢、研判科技發展方向的戰略科技人才,培養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統籌協調的科技領軍人才,培養一大批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企業家和高技能人才。要完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科學精神和創造性思維培養,加強科教融合、校企聯合等模式,培養造就一大批熟悉市場運作、具備科技背景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造就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要營造良好學術環境,弘揚學術道德和科研倫理,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積極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包括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對創新人才實行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措施,讓他們各得其所。
在基礎研究領域,包括一些應用科技領域,要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允許科學家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證。不要以出成果的名義干涉科學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約束科學家的研究活動。很多科學研究要著眼長遠,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要讓領銜科技專家有職有權,有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更大的經費支配權、更大的資源調動權,防止瞎指揮、亂指揮。要建立相應責任制和問責制度,切實解決不同程度存在的一哄而起、搞大拼盤等問題。政府科技管理部門要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制化優勢。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己任,把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全社會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使蘊藏在億萬人民中間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涌流。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是我國科技大師薈萃之地,要發揮好國家高端科技智庫功能,組織廣大院士圍繞事關科技創新發展全局和長遠問題,善于把握世界科技發展大勢、研判世界科技革命新方向,為國家科技決策提供準確、前瞻、及時的建議。要發揮好最高學術機構學術引領作用,把握好世界科技發展大勢,敏銳抓住科技革命新方向。“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科技創新,貴在接力。希望廣大院士發揮好科技領軍作用,團結帶領全國科技界特別是廣大青年科技人才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建功立業。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扎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系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肩負起領導和組織創新發展的責任,善于調動各方面創新要素,善于發揮各類人才積極性,共同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凝心聚力。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中國實現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變革。中國實現了現代化,意味著比現在所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還要多的中國人民將進入現代化行列。從現在起到新中國成立100年只有30多年時間,我們的前景十分光明,我們的任務十分繁重。
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能有多大成就。兩院院士和廣大科技工作者要發揚我國科技界追求真理、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優良傳統,勇擔重任,勇攀高峰,當好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排頭兵。
讓我們揚起13億多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憧憬的風帆,發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引擎,讓中國這艘航船,向著世界科技強國不斷前進,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前進,向著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