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氣化新區”工程,到2020年西咸新區城鎮氣化率達到95%以上,農村地區天然氣覆蓋率達到70%以上。加強城市電網改造,建設3座330千伏變電站、16座110千伏變電站配送輸出工程,打造陜西智能電網應用先行區。
積極推進新能源綜合利用項目,推動地熱能、分布式太陽能規?;瘧茫_保西咸新區新開工建筑60%以上應用綠色能源。
能源金融、企業總部為主導的總部經濟。積極引進全國性、區域性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分支機構、地區總部,引進世界500強、中國500強與行業龍頭企業總部或區域總部,集聚銀行、證券、信托、保險、租賃等金融機構,發展能源金融、文化金融、互聯網金融等新興金融業態,打造大西安的“陸家嘴”。加快推動能源金融貿易區建設,打造能源投融資中心、能源定價中心、能源金融產品中心和能源人民幣貿易結算中心,發展區域性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現貨、期貨交易,建設能源交易中心。到2020年,西咸新區引進總部企業100家,總部企業稅收貢獻超過10%,形成具有西咸特色的總部經濟產業集群。
加強環境綜合整治。持續開展治污減霾行動,全面落實“減煤、抑塵、治源、禁燃、控車、增綠”六項舉措,完善區域大氣聯防聯控。嚴控高耗能項目審批,推進清潔能源替代,實施煤改氣、煤改電等節能工程,取締“散亂污”企業,全面淘汰燃煤鍋爐,建設無煤城市。到2020年,西咸新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75%,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5%,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
詳情如下: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西咸新區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通知
西安、咸陽市人民政府,西咸新區管委會,省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直屬機構:
《西咸新區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行動計劃(2018-2020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9月16日
西咸新區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行動計劃(2018—2020年)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揮西咸新區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試驗區綜合功能”的重要指示和國務院批復中“圍繞創新城市發展方式,努力把西咸新區建設成為我國向西開放的重要樞紐、西部大開發的新引擎和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范例”要求,全面落實中省各項決策部署,進一步搶抓機遇,加快追趕超越步伐,在新的起點上謀劃和推進西咸新區規劃建設,特制訂本行動計劃。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省委“五新戰略”,按照“追趕超越”和“五個扎實”要求,緊緊圍繞國家戰略任務,堅持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以建設大西安新中心為目標,聚焦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著力探索新時代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新路徑,努力把西咸新區建設成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先行示范區和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的新范例。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創新發展。把創新擺在首位,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著力轉變發展方式,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綜合效益,打造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示范區,走出一條具有西咸特色的發展新路。
(二)堅持高點站位。對標雄安、學習浦東,立足自身稟賦,積極融入國家和全省發展大局,以更寬的視野、更大的格局、更高的站位、更新的境界謀劃西咸新區發展,擔當新使命,實現新作為。
(三)堅持先行先試。發揚敢為人先精神,大膽嘗試、勇于探索,將先行先試貫穿于西咸新區建設發展各領域,最大限度激發西咸新區發展活力。強化頂層設計,突出問題導向,以關鍵環節、重點領域的突破,向改革創新要動力、要活力、要紅利,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
(四)堅持生態優先。按照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建設,創建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格局。
三、行動目標
圍繞創新城市發展方式主題,通過實施城市發展理念、城市規劃布局等“十大創新行動”,建設“大西安新中心”,實現地方財政、地區生產總值“兩突破”,構筑產業聚集、內陸開放、科技創新“三高地”。
(一)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取得重大成效。
1.經濟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左右,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30%左右,引進內資、外資分別年均增長50%,新增市場主體增速同比年均增長50%。力爭5年內,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百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元。
2.產業集聚能力顯著增強。引進100億元以上產業項目20個以上、10億元以上產業項目60個以上,引進世界500強企業超30家,中國500強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100家以上,形成6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別達到30%和55%。
(二)改革創新取得重大突破。
1.創新城市發展方式取得明顯成效。大西安創新發展軸核心區雛形形成,各城市板塊核心區形象初顯;對接西安、咸陽主城的市政交通體系全面建成,城市功能日趨完備,初步建成品質高端、富有活力、綠色大美的現代田園城市。
2.國家級改革試點任務取得重大進展。自貿試驗區、新型城鎮化、服務貿易、開放型經濟等國家試點任務全面落實,“放管服”、代管托管等改革深入推進,行政管理精簡高效,體制機制充滿活力,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西咸經驗。
3.創新驅動能力不斷增強。建設一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級科創平臺,引進優秀創業團隊和創新團隊300個,培育50家科技創新領軍企業和5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4%,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60%,形成大西安新的創新增長極。
(三)綠色共享取得重大改善。
1.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初步建成“九河十湖”城市水系,增綠擴綠4500萬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75%,城市水面覆蓋率提升到5.6%以上,河流水功能區水質年均濃度達標率達到100%,田園城市形象初顯。
2.民生福祉明顯增進。新建改擴建各類學校80所、醫院15家,新建各類安置房、保障房7萬余套,改造城中村(棚戶區)63個,城鎮新增就業崗位10萬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人民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
四、實施十大創新行動
緊緊圍繞創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主線,重點實施十大創新行動。
(一)創新城市發展理念。
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充分借鑒國內外城市建設的成功經驗,立足西咸新區實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綠色發展、文化傳承、組團發展、產城一體、城鄉融合、節約集約等城市發展新理念,對創新城市發展方式形成思想引導。
1.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西咸新區城市工作的中心,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使全體居民共享城市發展成果。
2.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生態保護,大力實施柔性治水、增綠擴綠和環境提升工程,發展綠色低碳產業,走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之路。
3.文化傳承。堅持現代城市建設和文化傳承相融合,充分挖掘周秦漢唐歷史文化,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傳承,將西咸新區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構建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新模式,讓城市傳承文脈、寄托“鄉愁”。
4.組團發展??茖W劃分空港新城、灃東新城、秦漢新城、灃西新城、涇河新城等五個組團功能區(以下簡稱“五個組團”),形成點狀布局、層次分明、緊湊集約的市鎮體系,合理確定城市規模,嚴控城市邊界,著力改變傳統城市“攤大餅”擴張型發展方式,構建疏密相間的田園城市格局。
5.產城一體。優化五個組團產業布局和城市功能,統籌辦公區、生產區、生活區、商業區等規劃建設,在集聚產業的同時集聚人口,加速產城一體化。
6.城鄉融合。統籌城鄉規劃建設,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7.節約集約??茖W利用土地,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嚴格保護耕地,合理確定開發強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實現節約利用土地和提高人口承載力的雙重目標。
(二)創新城市規劃布局。
順應現代城市發展新趨勢,堅持高起點規劃,著力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構建疏密相間、緊湊集約的現代田園城市格局,努力把西咸新區建設成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美麗家園。
1.提升城市規劃水平。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高點定位,創新規劃理念,改進規劃方法,加強對城市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注重規劃制定的前瞻性和科學性,隨形就勢,突出“留白增綠”,全面開展“城市雙修”。引入城市風道設計,結合西咸新區自然地形及城區綠地、河流、高速通道等開敞空間構建五條一級城區風道。秉承古長安城市建設傳統風貌,將歷史文化古典建設元素與現代時尚建設有機融合,彰顯中華優秀歷史文化。加強城市設計,高標準制定控制性詳細規劃,嚴格控制建筑高度。塑造城市天際線,構建形態色彩整體和諧統一的城市空間界面和輪廓線。嚴格執行城市規劃,突出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的戰略引領作用和剛性控制作用,全面核查處理建成區違法建設,遏制新增違法建設。強化規劃管控,實施規劃全過程監管,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
2.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知》(發改規劃〔2018〕220號)中確定的大西安“多軸線、多組團、多中心”空間布局,以特色產業為依托,以大西安創新發展軸建設為引領,重點打造五個組團核心區,形成支撐西咸新區發展的“基核”,建設空港新城的航空CBD、商貿物流中心,灃東新城的科技統籌基地、三橋商貿板塊,秦漢新城的文化旅游、醫療健康片區,灃西新城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大西安科學城及信息產業園,涇河新城的文化旅游板塊、裝備制造基地。以交通路網為骨架,以生態水系為基底,以景觀綠化為點綴,集中建設長12公里新軸線核心區,重點推動灃東501米絲路國際中心、保利268米超高層文化大廈和能源金貿片區等項目,到2020年,新軸線沿線建筑面積達到1200萬平方米,景觀廊道、主干道路、生態水系基本建成,市政設施基本完善,大西安新中心中央商務區形象初顯。按照“一鎮一業、突出特色”原則,重點建設灃濱水鎮、絲路風情小鎮、酒莊小鎮、硬科技小鎮等一批優美小鎮,到2020年開園運營10個以上,形成優美小鎮點狀布局的市鎮體系,彰顯田園城市特色。
(三)創新城市建設方式。
按照“高端、品質、綠色”要求,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市能源綠色革命,提升城市建設品質,增強城市綜合功能。
1.提升城市建設品質。把提升城市品質貫穿到城市建設各領域,實施城市品質提升專項行動。加強城市設計,精心塑造城市特色,保護歷史文化,形成體現歷史傳承、文明包容、時代創新的新區風貌。開展示范路景觀、拆墻透綠、線纜落地等工程,在重點地段和區域,統一城市標識標牌,實現景觀綠化、燈光亮化、建筑美化;精心打造一批具有歷史底蘊、文化內涵和現代特色的地標性建筑。
2.增強城市綜合功能。按照“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的思路,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規劃建設西咸新區第二水廠、第三水廠、澇渭水廠、秦漢應急水廠等,打通與西安、咸陽兩市水網連接通道。實施“氣化新區”工程,到2020年西咸新區城鎮氣化率達到95%以上,農村地區天然氣覆蓋率達到70%以上。加強城市電網改造,建設3座330千伏變電站、16座110千伏變電站配送輸出工程,打造陜西智能電網應用先行區。開工建設32條地下綜合管廊,累計建設長度120公里以上。加強與西安、咸陽兩市對接,將西咸新區交通納入大西安“十三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有關規劃,重點打通連接兩市一區的20余條市政道路和管網,改造提升世紀大道、統一路等主干市政道路,到2020年,城市道路里程達到1000公里,區內主干道路網與西安、咸陽主城區及各組團實現無縫對接,形成“五橫六縱”主干路網。構建以8條高速、3條國道和2條省道為交通主動脈的“832”對外公路網,新建包茂復線涇河立交等4處立交工程,全面融入陜西“米”字型高速公路網。將西咸新區軌道交通建設納入關中城市群都市區城市軌道交通線網有關規劃。2019年,西安北至機場城際軌道通車運營,地鐵1號線二期建成通車;2020年,地鐵5號線二期通車,地鐵3號線二期、16號線一期全面開工建設;預計2024年以上5條線路將全部建成,運營總里程達到75.8公里。
3.建設綠色低碳城市。堅持低影響開發模式,在城市建筑、新建小區、道路、綠地大力推廣海綿城市應用技術,構建建筑地塊、道路綠化和中央雨洪系統三級雨水綜合利用體系,建成灃西22.5平方公里海綿城市示范區。大力推廣建筑構部件設計標準化、部件生產工廠化、現場施工裝配化,2020年綠色建筑在西咸新區全面推廣,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20%以上。積極推進新能源綜合利用項目,推動地熱能、分布式太陽能規?;瘧?,確保西咸新區新開工建筑60%以上應用綠色能源。重點發展常規公交、定制公交,提高公交線網密度和站點覆蓋率,推動智能公交發展。建設31處公交場站、3處大型“P+R”樞紐、新增29條(含定制公交)公交線路,推進城市慢行車道和自行車“綠道”,優化區域慢行交通環境。在有條件的主干路網布局實施城市快速公交系統(BRT),推進充電樁、充電站等綠色公交設施建設,實施首批國家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
4.建設智慧城市。堅持智慧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適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礎設施,推動全域智能化應用服務實時可控,建立健全大數據資產管理體系。編制智慧西咸建設有關規劃,與城市基礎設施同步建設感知設施系統,打造城市全覆蓋的數字化標識體系。加快5G等新一代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光纜、管道、基站等通信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實現城市基礎數據標準化采集、集中式存儲、互聯式共享。積極拓展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城管、智慧社區等服務領域,實現公共資源智能化配置,打造以人為本、全時空服務的智慧新區。
(四)創新城市產業體系。依靠招商引資和“雙創”兩輪驅動,圍繞“百億企業、千億集群”目標,堅持大集團引領、大項目支撐、集群化推進、園區化承載,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并與西安、咸陽兩市及其開發區錯位發展,重點打造先進制造、電子信息、臨空經濟、科技研發、文化旅游和總部經濟為主導的6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1.以新能源汽車、智能電力制造、無人機、新材料為主導的先進制造業。以“中國制造2025”為引領,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進先進制造業聚集,建設“制造強區”。建設秦漢新城汽車產業園,推進寶能汽車項目建設,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汽車電池制造以及電機、電控系統等關鍵零部件研發生產;加快推動中車西安車輛廠、華晨汽車等技改擴能,打造汽車制造產業集群。加快西電智能裝備產業園建設,建成國際一流電力設備制造產業基地。依托全國最大無人機生產基地——西北工業大學航空科學城,打造空天地海一體化無人系統產業集群。依托陜西有色、天宏多晶硅、漢能太陽能薄膜發電裝備制造項目,發展高效晶體硅電池、鈦合金、壓電陶瓷、薄膜電池組件等新材料和裝備制造零部件。
2.以云計算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主導的電子信息產業。圍繞建設智慧城市,重點發展云計算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為引領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緊抓國家第五代移動通信(5G)機遇,基于“互聯網+、機器人+、數字化+”等,發展云計算與大數據、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物聯網等為引領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以國家云計算服務創新示范項目、國家新型工業化(大數據)產業示范基地建設為引領,重點推進西咸信息產業園、陜西省大數據產業集團、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360安全大數據研發基地以及11個部委數據中心等重要項目,全面推進大數據產業發展。加快實施“秦云工程”,搭建大數據交換共享平臺,深化大數據在各行業的創新應用。到2020年,西咸新區服務器數量達到50萬臺,建成西部最大的大數據產業基地。借鑒杭州云棲小鎮成功模式,建設恒大秦漢云小鎮,集聚上百家涉云企業,建設涵蓋云計算、APP開發、游戲、數據挖掘等完整的云計算產業鏈。加強與紫光、華為、聯想、中興等電子信息產業龍頭企業合作,發展集成電路、光電顯示、智能終端、網絡通信、軟件及服務外包等,打造電子信息技術產業集群。
3.以航空物流、航空維修、航空服務為主導的臨空經濟。依托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拓展完善物流網絡,發展壯大航空物流、航空服務、航空維修“三航”產業,做大做強臨空經濟,建設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加快空港國際航空物流樞紐建設,重點建設海航現代物流項目,打造世界級現代物流產業集團;依托國際快件產業園,加快建設普洛斯航港基地、豐樹物流園、申通快遞西北轉運中心等項目,打造“物流4.0”版本;推動保稅物流產業園、絲路電商產業園、航空物流倉儲園、航空貨運分撥區和商貿配套服務區等功能區建設。到2020年,初步建成中國西部國際航空物流樞紐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航空貨運集散中心。加快推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航空企業總部落戶空港新城,加快南方航空、深圳航空、四川航空、長安航空等基地項目建設,打造空港航空企業總部商務區。引導和推進航空服務業集聚發展,重點發展航空培訓、航空會展、航空食材、航空商務等。積極開展“前店+后貨”“線上+線下”“進口+出口”相結合的業務模式,建設進出口商品展示交易集散地。大力引進航空制造和維修龍頭企業,重點培育和發展飛機總裝交付、飛機大修改裝、部附件維修、發動機維修以及航空零部件研發制造等產業。加快東方航空、海南航空維修基地、賽峰起落架大修等項目建設,建成產值過百億的航空維修制造業產業集群,打造“一帶一路”航空維修中心。
4.以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服務為主導的科技研發產業。推動一批有力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項目,提升城市軟實力。依托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規劃建設10平方公里科學城,引進寶能科技園區、國家西部能源研究院、3M西部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單位。依托西北工業大學翱翔小鎮,建設紙基耐磨材料產業基地和智能飛行器產業化基地。依托灃東國家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加快中俄絲路創新園和國家檢驗檢測園建設。依托以西部云谷為代表的硬科技小鎮,積極發展光電子技術、激光研發、3D打印、人工智能、基因技術等為主的硬科技。依托華大基因、佰美基因、國家分子醫學轉化中心等,率先發展細胞治療、基因工程、分子育種等前沿技術,培育生物醫藥和高性能醫療器械產業,帶動和提升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5.以歷史文化旅游、文化創意為主導的文化旅游業。充分挖掘西咸新區豐富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特色文化旅游產業,促進“文化+”與生態、旅游、科技、會展深度融合。加快建設灃東華僑城、秦漢恒大童世界、灃西絲路風情城、涇河樂華城,形成西咸新區文化旅游的重要支撐板塊。建設秦漢新絲路國家級數字文化產業基地,推動文化資源向數字產業轉化,構筑文化創意“硅谷”。大力發展鄉村古鎮游、農業觀光游、健康養生游等多元化旅游業態,建設茯茶小鎮等一批文化旅游特色小鎮。重點建設灃東農博園二期、涇河科技生態園、張裕瑞納城堡酒莊等,積極發展文化旅游型農業、創意農業、認養農業、觀光農業、都市農業等新業態,建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示范區。統籌大遺址保護,將五陵塬、西漢帝陵群與漢長安城保護利用統籌考慮,推進漢陽陵、漢茂陵和漢長陵文化旅游景區建設,形成西漢文化旅游的新亮點。到2020年,力爭創建3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個5A級旅游景區,年接待游客突破3000萬人次。
6.能源金融、企業總部為主導的總部經濟。積極引進全國性、區域性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分支機構、地區總部,引進世界500強、中國500強與行業龍頭企業總部或區域總部,集聚銀行、證券、信托、保險、租賃等金融機構,發展能源金融、文化金融、互聯網金融等新興金融業態,打造大西安的“陸家嘴”。加快推動能源金融貿易區建設,打造能源投融資中心、能源定價中心、能源金融產品中心和能源人民幣貿易結算中心,發展區域性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現貨、期貨交易,建設能源交易中心。到2020年,西咸新區引進總部企業100家,總部企業稅收貢獻超過10%,形成具有西咸特色的總部經濟產業集群。
(五)創新城市生態建設。
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建設,加強環境綜合整治,大力實施引水入城、增綠擴綠工程,2020年基本形成“九河十湖、藍脈綠網”的生態格局。
1.優化新區生態格局。加強對西咸新區河流、湖泊、濕地等重要生態資源的修復和保護,構建西咸新區“一帶、三廊道、多節點”的生態格局。“一帶”即圍繞五陵原帝陵帶,串聯歷史遺跡、遺址公園、生態廊道,打造集生態旅游、文化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大西安生態景觀帶;“三廊道”即沿渭河、涇河、灃河三條河流組成自然生態景觀廊道,貫穿于城市組團之間,打造西咸新區綠色生態屏障;“多節點”即區域內濕地、湖泊、公園以及楔形綠地等組成的小型生態綠地板塊,實現“300米見綠,1000米見園”。
2.修復水生態體系。堅持“柔性治水、引水入城、活力水岸”理念,圍繞“九河十湖”重點做好補充水源聯通工程和城市水系建設工程,構建“水清、岸綠、景美、城活”的生態格局。2020年,49個水系項目、8條河道整治和13處湖泊濕地基本建成。重點加快昆明池建設,確保2021年底完成主體工程,建成大西安最美的生態水系公園。開展渭河、灃河、涇河等河流治理,全面完成河流截污控污、清淤及河堤建設、河道治理、生態綠化等工程。到2020年,主要河流水質穩步提升,渭河水質穩定達到Ⅳ類以上標準,灃河、涇河水質穩定達到Ⅲ類以上標準,新河、太平河水質達到Ⅳ類標準。
3.實施增綠擴綠。持續開展“美麗西咸·綠色田園”環境景觀提升行動,新建和提升綠化面積4500萬平方米。積極推進大西安中央公園建設,打造大西安生態“綠肺”。大力發展花卉苗木,加快建設秦漢森林公園、五陵原都市農業長廊等項目,2020年底建成2.6萬畝花卉苗木生產基地。到2020年,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3平方米,綠地率達到38%,建成各類生態公園40處,全面達到國家園林城市主要指標。
4.加快環保設施建設。新建空港北區、灃西渭河等6座污水處理廠,加快再生水處理設施及中水管網建設,到2020年,污水管網總長度達到500公里,實現污水管網全覆蓋,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100%。加強工業廢水污染治理,推動清潔生產和水循環利用,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0%以上。完善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加強城市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和無害化處置,新建秦漢、灃西現代化生活垃圾處理廠(靜脈產業園),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廠2座,建筑垃圾再利用設施2座,到2020年,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5.加強環境綜合整治。持續開展治污減霾行動,全面落實“減煤、抑塵、治源、禁燃、控車、增綠”六項舉措,完善區域大氣聯防聯控。嚴控高耗能項目審批,推進清潔能源替代,實施煤改氣、煤改電等節能工程,取締“散亂污”企業,全面淘汰燃煤鍋爐,建設無煤城市。到2020年,西咸新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75%,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5%,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深入推進“廁所革命”和“煙頭革命”,2018-2020年新建旅游廁所100座、改建40座,改造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4萬座;全面提升城市道路清掃保潔水平,2018年城市主干道機掃率和清掃保潔服務市場化率均達到100%。加大農村環境集中連片整治,到2020年,90%以上行政村實現垃圾、污水處理全覆蓋,創建美麗宜居示范村50個。
(六)創新城市發展動力。
1.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推行扁平化管理。創新托管代管體制機制,按照“整體代管、特區模式、創新機制、增強活力”的原則,推行代管的正面清單和內部管理的負面清單,探索代管托管新模式。開展行政管理扁平化改革,壓縮管理層級,按照“大部制”原則,構建“精簡高效、充滿活力、富有彈性”的新型行政管理模式。
2.推進“放管服”改革,創建最優營商環境。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西咸新區加快發展的生命線,重點打造高效便捷的市場準入環境、便民利企的服務環境、功能完善的設施環境、普惠市場主體的經營環境、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等6個環境,以“放管服”改革為抓手,積極推行權責清單、投資負面清單等制度,全面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推行“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探索建立“一張執照管登記、一枚印章管審批、一個流程管項目、一套網絡管信用、一個部門管市場、一支隊伍管執法”的“六個一”行政審批、市場監管和綜合執法體系。積極構建“3450”綜合行政審批效能體系,大力推進網上辦理登記審批和各項業務,建立大數據智能市場精準監管體系、政務服務體系,全國“放管服”改革的先行示范區。打造充滿活力、便捷高效、更加開放的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
3.推進國家級改革試點,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西咸經驗。緊抓國家級試點改革機遇,逐項制訂實施方案,確保高質量完成各項試點工作。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改革試點,探索解決人、地、錢問題新路徑,形成新型城鎮化建設新范例。加快服務貿易改革試點,以灃東自貿產業園的“雙試聯動”、灃西信息產業園的服務外包和國際文創小鎮的文化貿易為重點,加大服務貿易項目引進力度,培育服務貿易示范園區。繼續推進西咸新區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工作,力爭更多的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積極建設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
4.實施科技創新驅動,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打造絲綢之路創新谷。到2020年,西咸新區研發經費占GDP比重達4%,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60%,專利數年均增長15%以上。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一批國際科教創新工程,布局一批公共大數據、基礎研發、技術驗證研發等開放式科技創新支撐平臺,全面提高創新支撐能力。發揮高校在科技創新體系中的作用,集聚人才、學科、資源和平臺優勢,加大與科研院所、企業等合作,打造知識溢出效應明顯的大學園區。依托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建設23個研究院、130多個省部級以上重點科研基地,打造國家級的“科研大平臺”,催生一批“科技小巨人”企業。到2020年,西咸新區科技小巨人企業達到500家,科技成果轉化率超過50%。依托灃東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聚集航天科工集團、中興深藍、軟通動力等科技企業,打造智能制造、檢驗檢測認證等產業集群,到2020年,初步建成帶動關天、輻射西部、面向全國的科技創新資源聚集基地、科技成果中試與轉化基地。
5.推動軍民深度融合,培育發展新動能。借助西安軍工優勢,以推動軍、民技術相互轉化和產業化為突破口,形成軍民融合的國家示范區。依托西北工業大學“翱翔小鎮”,加快紙基耐磨材料及無人機、智能飛行器等項目建設,打造我國最大的高端中小型無人機產業基地。支持陜西省北斗衛星導航應用示范項目、核工業二○三所技術應用研發中心建設等項目發展,支持天成鈦業、亞華電子、迪泰克等“民參軍”企業大力參與軍工配套,推動軍民融合特色產業集群建設。發揮國家分子醫學轉化中心的軍事醫學資源導入能力,培育形成生物醫學特色軍民融合產業集群。
6.深入實施“雙創”,建設招才引智平臺。加快建設西咸新區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系統推進“123”行動計劃,落實支持創新創業的普惠性和差別化激勵政策,營造全社會創新創業良好環境。做強西部云谷、青年創業園等“雙創”孵化示范平臺,以灃東自貿產業園為依托,培育發展“互聯網”眾創空間。推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平臺發展,培育“科研+產業+資本”的新型產業技術研發組織、專業化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增強雙創的引擎動力。到2020年,引進優秀創業團隊和高水平創新團隊300個以上,創建各類眾創空間和特色“雙創”小鎮30個以上。
7.實施人才強區戰略,構筑人才聚集高地。實施西咸新區引進高層次人才“千人計劃”,制訂西咸新區引智引才政策措施,建立“高精尖缺”人才引進機制,引進急需緊缺的各類高層次人才1000名左右,引進和培養各類技能人才5萬人,打造國家創新創業人才高地。通過市場化方式統籌安排不低于10億元的人才創新創業基金,通過獎勵補助、貸款貼息、風險補償和股權投入等市場化方式,對各類人才創業創新項目給予重點優先支持。
(七)創新對外開放格局。
精準對接國家對外開放戰略,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構建全方位、多領域的開放新格局,建設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
1.建設高水平自貿試驗區。發揮“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和“企業走出去一站式綜合服務窗口”平臺作用,發展新型貿易業態,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實施內外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監管制度。探索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物數字化交流合作平臺,打造“云端自貿區”。加大自貿區金融創新力度,爭取國家批準開設自由貿易賬戶,開展國際租賃貿易和國際商業保險代理工作。支持開立境外機構人民幣結算賬戶,推動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逐步探索人民幣計價結算,探索金融跨境服務新渠道,打造絲綢之路金融中心。依托空港優勢,探索建設國家內陸自由貿易港,引領西部深度開放。
2.建設國際航空樞紐。按照“大交通、大樞紐、大物流、大服務”的思路,依托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堅持客貨并舉,建設“一帶一路”交通商貿物流中心。按照“絲路聯通、歐亞加密、美澳直航、貨運突破”的原則,織密國際航線網和國內干線網,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航聯系。積極爭取航權、航時、飛機引進等審批權限,拓展全球貨運航線網絡。啟動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新建3條跑道,新建東航站樓和綜合立體交通樞紐,擴建東、西貨運區,打造以全貨機運輸為重點的貨運基地。依托陜西西咸保稅物流中心,申請設立西咸空港綜合保稅區。開展飛機租賃保稅試點。推進“智慧海關”建設,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海關監管體制,提升海關通關便利化水平。到2020年,形成連通國內主要城市和國外40多個國家的320條航線網絡,其中,國際客運航線突破100條,全貨運航線突破20條,國際通航點突破100個,航空旅客和貨郵吞吐量分別達到5000萬人次和50萬噸,客運吞吐量進入全國第六,增幅位列全國前三,貨運年均增幅超過25%。
3.建設“一帶一路”國際交流合作平臺。爭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在西咸新區設立經貿辦事處、商務代辦機構;打造世界“空天地海”無人機系統大會和全球軍民融合科技成果展暨高層論壇、世界蘋果大會等世界級會議的永久會址;按照“一園兩地”模式,加快建設中俄絲路創新園、中意航空谷、空港新城絲路國際產業園,建立新型“國際創新合作科技園區”。依托秦漢新絲路數字文化創業產業基地,建立“一帶一路”語言實訓與翻譯平臺,依托灃東中影國際影視基地等項目,加強與絲路沿線國家影視合作,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影視產業中心。吸引外資旅行社在自貿區設立總部、辦事處,開發絲綢之路精品旅游線路,開辟絲綢之路出境旅游業務,爭取在機場口岸實行部分國家人員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試點。積極申報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推進新絲路大學聯盟、絲路法醫聯盟等平臺建設,加強與絲路沿線國家全方位交流合作。
(八)創新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
創新大遺址和文物保護方式,傳承周秦漢唐歷史文化基因,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護好文化遺產,促進歷史文化資源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彰顯城市文化特色,打造城市精神,讓城市更有內涵、更有品味、更有文化。
1.創新歷史文化遺址保護利用。以周秦漢唐歷史文化遺址遺存為依托,按照“整體保護、系統展現、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梳理貫通城市文化脈絡,發掘歷史文化潛在價值。創新文物保護修復與展示利用技術,加強科技在歷史文化遺產規劃、保護、展示方面的應用,提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平。堅守文物保護紫線,劃定核心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地帶,實行“線內絕對保護、線外協調發展”,線外嚴格控制建筑高度、形態、色彩,確保風格、尺度與歷史遺址相協調。重點實施周豐鎬京、秦阿房宮、秦咸陽宮遺址等大遺址保護,構建由五陵塬和周秦漢都城人字形大遺址帶為核心的歷史文化保護格局。
2.以開發促傳承,打造歷史文化傳承保護示范區。堅定文化自信,堅守文化傳承,把西咸新區歷史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讓文化“活起來”。加快建設周文化博物館、秦文化博物院、咸陽博物院、長陵博物館、延陵數字化博物館等一批文博項目。積極申報秦咸陽城考古遺址公園、順陵省級文化遺址公園,推進西漢帝陵標識系統提升和陳列展示項目建設。將歷史文化傳承融入到優美小鎮中,建設灃濱水鎮等一批體現歷史文化元素的特色小鎮。以秦漢新絲路數字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絲綢之路風情城、大秦文明園等為依托,建設集文物發掘陳列、文化創意、傳媒影視等為一體的文化旅游綜合體。以文化項目開發為載體,在城市建設中傳承歷史文脈、彰顯文化特色,打造彰顯華夏文明特色的歷史文化基地。
(九)創新城市公共服務。
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建設一批民生項目,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強西咸新區承載力、集聚力和吸引力,打造和諧宜居宜業的人居環境,增強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1.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鄉村。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以特色小鎮建設為引領,保持自然風光、田園風貌,突出歷史記憶、地域特色,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基礎設施完善、服務體系健全、公共服務水平較高的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全面啟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和鎮域經濟,積極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打造一批優質農副產品基地,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引導農民向小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集聚,加快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建成農村新型社區示范點35個。到2020年,現代農業開發面積突破10萬畝,引進和重點培育現代農業項目50個、專業合作社50家、特色農業品牌50個,建成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形成區域農業典范。
2.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提高人居幸福指數。堅持以人為核心的發展理念,完善細化控制性詳細規劃,為道路以及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用地留出空間。系統推進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構建覆蓋城鄉、布局合理的教育體系,率先普及15年基礎教育。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32所、義務段學校36所、高中10所,新建職業學校、特教學校各1-2所。積極引進省內外各類優質教育資源在西咸新區辦學,鼓勵中外合作辦學。加快推進灃東國際醫院、德尚醫院等15家醫院新建及遷建項目,實施西咸新區涇河新城國際健康城項目,改擴建10個鄉鎮衛生院,探索建立一批緊密型醫聯體,構建多層級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成5個綜合性社會福利園區。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成新區、新城兩級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新建和改造22個鄉鎮文化站、50個農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
3.完善社會保障功能,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全面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落實居住用地“兩個20%”原則,開展共有產權住房制度改革試點,實施63個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新建各類安置房、保障房70528套。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健全市場配置與政府保障相結合、購買與租賃相結合的住房政策框架,統籌新房與存量房兩種資源,培育發展租賃市場,努力實現租購同權,全面提升居住品質和住房服務水平。加快西咸新區范圍內社保同城互通,實現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城鎮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覆蓋,參保人數達到區域人口總數95%以上。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應保盡保。
4.多措并舉提高居民就業和收入水平。加強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建設,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有選擇地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推進被征地農民就近就地就業。推廣“現金+租金+股金+薪金+保障金”的“五金”制度,保障征遷群眾利益,增加城鄉居民經營性和財產性收入。城鎮失業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培訓5萬人次,城鎮居民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
5.實施精準扶貧,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頭等大事。因地制宜、因村因戶精準施策,統籌推進產業扶貧、公益性崗位就業扶貧、教育幫扶、醫療健康扶貧和兜底政策扶貧,整合涉農資金,加大扶貧投入,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扶貧開發,建立輸血與造血并重的脫貧長效機制,確保2018年底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退出。
(十)創新城市社會治理。
創新社會治理思路,探索共治、法治、德治、自治、善治“五治一體”的社會治理新模式。堅持共治為要,構建新區、新城、街鎮、村(社區)四級綜治、司法、信訪、調節等為一體的社會治理平臺;堅持法治為本,深入推進依法行政,探索綜合執法新模式;堅持德治為先,打造文明新風范,倡導最美新風尚;堅持自治為基,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堅持善治為上,推進社會治理“黨建+、改革+、互聯網+”,提升西咸新區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建立西咸新區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推動多功能防災救災減災中心和國家級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建設。以食品藥品安全、生產安全、消防安全等為重點,加強公共安全監管體系建設。積極推進殯葬改革,推行節地生態安葬。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機制,探索建設由市民、企業和政府共同參與的城市精細化管理體系。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完善信息化、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全力推進“雪亮工程”建設,積極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提升社會治安防控智能化水平,建設“平安西咸”,到2020年,西咸新區公眾安全感滿意率大幅提升,進入全省先進行列。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西咸新區要站在全局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實施行動計劃的重大意義,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勇于擔當,狠抓落實。要成立以西咸新區黨政主要領導為組長的行動計劃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抓總、統籌管理。要細化落實行動計劃各項重點任務,明確責任主體和進度要求,同時加大監督檢查和目標責任考核力度,確保重大項目有序推進、行動計劃取得實效。
(二)強化政策保障。西咸新區要制訂招商引資行動計劃,大力實施精準招商,打造招商引資優質平臺,細化產業招商專項方案。要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從產業準入、技術、環保、金融、財稅等方面,分產業類別制定專項扶持政策。實施“騰籠換鳥、企業入園”計劃,有序將臨近城區企業搬遷至專業化產業園區。緊盯中省產業政策動向和重大產業項目工程包,建立西咸新區重點項目儲備庫。
(三)落實要素保障。西咸新區要主動作為,盤活資源,切實做好行動計劃的各項要素保障工作。要結合本計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和財力可能,編制財政規劃和年度預算,合理安排支出規模和結構;要加強與社會資本合作,充分利用社會資本加快西咸新區建設;要堅持集約節約用地,強化用地保障,科學合理安排土地利用計劃,優先保障行動計劃重點項目。
(四)強化協調保障。省級有關部門要加強同國務院有關部委的溝通銜接,爭取在政策、資金和重大項目布局等方面給予西咸新區更多支持。西安市、咸陽市要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代管托管的決策部署,全力支持西咸新區加快發展,進一步在規劃編制、發展定位、產業協同、公共服務等方面加大與西咸新區的融合力度,形成大西安一體化協同發展的良好態勢,不斷開創西咸新區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