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聚焦制造業升級。會議提出,要“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要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在貿易戰仍未平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這一定調別有深意。(12月26日 新華社)
中國的制造業伴隨著改革開放而全面崛起,撐起了中國經濟奇跡。雖然時至今日,中國已成為全球唯一擁有所有工業門類制造能力的國家,制造業產出占世界的比重超過百分之二十,也涌現出諸如華為、格力、聯想等一批海內外知名的制造業品牌。但總體而言,中國制造在國際分工上,仍處于微笑曲線的最低端,大多數企業盈利能力較弱,產品附加價值較低,缺乏自身品牌的影響力。
這種情況下,代工成為許多中國企業無奈的選擇,這些企業制造的商品,利潤大多數被品牌客戶拿走,企業只能賺點辛苦錢。同樣一條高檔毛巾,國內工廠只賣不到10塊錢,拿到日本可能就賣到四十塊。中國許多化妝品代工企業,給歐萊雅、屈臣氏等國際大牌代工,毛利率不足30%,但是品牌商的毛利率卻往往高達60%-70%。許多人花了大價錢買了國際大牌商品,不遠千里到國外海淘,卻不知買回的商品大多都有著made in china的真實身份。
一方面居民有消費升級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要想買到更優質的消費品,只能瞄向國外品牌。這一現實,與拉動內需,與政治局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確立的“強大國內市場”目標,顯然背道而馳。中國有那么多為國外品牌代工的優質企業,我們完全有條件讓國人花少的錢,買到更優質的商品,實現“便宜有好貨”的現實目標,達成企業與消費者的共贏。
為何優質企業的產品與消費者的需求難以對接?這樣的尷尬,暴露出許多中國企業的弱項,即品牌的打造和運營能力。代工與自有品牌看似只有一線之隔,在許多人眼里,只要加上企業自己的設計、包裝、貼上自己的Logo,那就成為自有品牌了。實際絕非如此簡單,因為,一個品牌打造需要長時間的商業投入,需要對市場脈搏和潮流有著精準的把握,需要營造獨特的文化,贏得消費者認同,這是極為復雜的過程,風險很大。
也正因此,自有品牌的打造,即便對于大型企業而言,也是非常吃力的事情。最近幾年,國內不少為大品牌代工的上市公司,都前仆后繼走上自創品牌之路,如主打高檔色織面料,為全球頂級品牌襯衫的代工的魯泰紡織,幾年前推出了自己的高檔襯衫品牌,如冰箱出口巨頭廣東奧馬電器,最近幾年也在通過打造自主品牌深耕國內市場。但成功者屈指可數,總體而言,這些自有品牌的市場運營,大多不溫不火。
大型企業都如此,中小企業就更難了。做自由品牌要有渠道,要投入大量資金,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維護運營,這些成本讓中小企業不堪重負。即便許多中小企業出于自強自立,提高產品附加值的美好愿望,不惜投入大筆資金做自有品牌,但由于資金受限以及市場經驗不足,大多都敗下陣來,放棄自有品牌,回到貼牌代工的老路,辛辛苦苦多年做代工積累的盈利被消耗殆盡。“做品牌不容易”,成為許多民營企業家們的錐心之痛。
眼下,“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已成為社會的共識,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尤為強調了這一點。要看到,支持民營企業不僅是政府和金融的機構的事,不僅要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等突出問題,幫助許多企業實現從代工到自有品牌的艱難一躍,讓企業抓住制造升級的歷史機遇,從整體上提升民營企業的競爭力,同樣是支持民營企業的重要一環。
互聯網時代,為代工企業向自有品牌升級轉型,提供了更多可能。例如,一些大型電商平臺有著龐大的用戶群體,這些平臺更掌握著大量用戶數據,對于市場風向,對于用戶喜好,有著精準的判斷和把握。如果電商平臺與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代工企業攜手,將能改變生產和消費兩端的信息不對稱,讓企業花更少的投入,實現創建自有品牌的夢想。讓消費者花更少的錢,就可以買到媲美國際大牌品質的商品。
這方面,其實國內已有一些的成功案例。例如,電商平臺拼多多,最近就攜手國內一批優質代工企業,推出“新品牌計劃”。該計劃意在借助電商平臺的便利和優勢,對這些中小代工企業進行針對性扶持,降低企業生產、流通環節的負擔,讓他們可以專注于產品和品牌升級,而無渠道和產能的憂患。這種新舊業態的融合,帶來的是一加一大于二的顯著效應。
電商平臺和代工企業的深度合作,對于一些受貿易戰等因素影響,身陷困境的出口企業也是一個利好。因為,兩者之間的合作,使得這些丟失出口訂單的企業,能夠通過電商平臺迅速切入國內市場。讓企業得以把危機變為契機,擺脫受制于人,走出貼牌生產的困境,建立自身的品牌影響力。這不僅有助于進一步做大做強企業,也將做大做強了國內市場,為擴大內需、消費升級找到了新抓手,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走出“代工”邁向“自主”,是經濟轉型,是打造制造強國必由之路。在全球制造業的激烈競爭中,中國要想搶占制高點,必須通過質量發展和品牌打造,來促進制造業的優化升級。品牌不僅是企業,也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所在,中國品牌的形象代表著中國制造業的形象,有中國品牌的崛起才有中國制造業的真正崛起。推進制造業品牌建設,需要更多創新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