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于青島召開的2019世界工業互聯網產業大會和2019青島國際軟件融合創新博覽會上,相關專家紛紛為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把脈,提出了一些遠見卓識。
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尹麗波說,第四次制造業轉移中呈現了一些特點,很多中低端的制造業向印度、越南等新興經濟體進行相應的轉移。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則重新審視制造業,首先是重新審視數字經濟時代整個產業結構的狀況,并進行了相應的政策和經濟結構調整,回遷一些制造業,實施新的再工業化戰略。目前,各個國家幾乎都有相應的促進制造業發展的戰略,像美國提出了先進制造業美國領導力戰略,德國提出工業4.0戰略并發布“國家工業戰略2030”。
中國提出了自己的制造業轉型升級道路,即走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用信息技術的引領促進我國工業技術的創新和發展,這是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中國方案。我國的兩化融合概括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數字化階段,推動傳統生產經營各個方面進行數字化轉換的階段。第二個階段是進行全過程的集成互聯化的階段,也就是現在進行中的工業互聯網。通過工業互聯網,我們正在走向第三階段,即全面的智能化階段?,F在我國提出要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這是我們在新時期新時代提出的兩化融合的新內涵。
西門子中國研究院朱驍洵院長說,世界上沒有兩個工廠是完全一樣的,所以工業APP可移植性非常小,一個所謂的工業APP直接可以套用到另外一個工廠的概率幾乎為零。因此,要把APP分解成微服務,才有復制性的可能。
在這一情況下,就需要有一個數據平臺,西門子中國研究院稱之為“數據中臺”,以采集各個系統數據并加以分析、使用。傳統企業的數據分布在不同的系統內,因此,不能建立一個一統天下的平臺,而應關注一個個“數據中臺”的建設,去采集不同領域的數據。“數據中臺”的部署要靈活,能夠讓用戶把數據存在本地服務器或地方公有云平臺里,讓用戶在一個數據中臺上可以靈活管理所有數據。然后,把這些跨領域的數據關聯起來,進行數據分析,供用戶參考、使用。一個合格的物聯網賦能平臺應該滿足這些前提條件。西門子的服務團隊目前已經可以幫助用戶挑選甚至建立最適合自己的物聯網賦能平臺。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說,數字智能時代的自動化將幫助人類實現超越:它不光能替代人類的體力,還可以替代人類的腦力。計算機系統通過自身的學習和實踐,可能在某一些點上超越人類的思維,使人類可以超越很多模型,即通過數字智能技術發現一些模型的近似參數,認識一些非固定模式的問題,從而解決一些問題。如谷歌數據中心的耗電問題,就靠裝載的幾千個傳感器的數據和智能技術,最終把耗電降低了15%。此外它還可以超越時空,如AR技術、MR技術的應用等使醫生可以遠程指揮手術,甚至消滅時間和空間、創造時間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