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31日,《全球能源互聯網解決無電、貧困、健康問題行動計劃》在北京首發。報告從能源轉型角度為破解全球無電、貧困和健康問題提供了創新方案和實施路徑。
劉振亞: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是加快最不發達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
數據顯示,全球47個最不發達國家90%分布在非洲、亞洲地區,人口超過10億人,但其GDP總量僅占全球的1.2%,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人均用電量不到200千瓦時,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7%,60%以上人口用不上電;僅有46%的人口接受過中學及以上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險不足中等收入國家水平的一半。
“破解最不發達國家發展困局,必須抓住能源這個關鍵,加快推動能源轉型升級,實現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主席劉振亞表示,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是加快最不發達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依托全球能源互聯網,能夠加快清潔能源開發利用,以綠色方式保障電力充足供應;推動不發達國家建立健全工業體系,并通過跨國電力貿易,將不發達國家清潔能源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根本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促進交通、醫療、衛生、教育等基礎設施建設,讓人人享有現代文明生活。
劉振亞稱,通過構建非洲能源互聯網,到2050年,非洲電力裝機和人均用電量將分別是目前的7倍和3倍,非洲用電成本將比目前降低5美分/千瓦時以上,能源及相關產業累計新增就業崗位超過1億個。
據了解,全球能源互聯網實質是“智能電網+特高壓電網+清潔能源”,是清潔能源在全球范圍大規模開發、輸送和使用的重要平臺。
為根本解決無電、貧困和健康問題提供“中國方案”
《全球能源互聯網解決無電、貧困、健康問題行動計劃》研究報告是繼全球能源互聯網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促進《巴黎協定》實施、促進全球環境治理行動計劃之后,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對接聯合國重大倡議而發布的第四項“行動計劃”。
如何通過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解決無電、貧困和健康這三類全球性問題?報告給出了研究結論。
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大電網是主要方式,重點滿足城市、人口、產業集中區域用電需求;局部配電網和微電網是重要途徑,重點滿足偏遠地區、小島嶼等分散區域用電需求。通過建設集中式能源基地、統籌開發分布式能源、電網互聯互通等手段,預計2030年,全球無電人口將下降至5億人以下,用電成本下降約1/4,人均電力消費水平提高40%以上。
在資源富集、適宜集中連片開發的地區建設大型清潔能源開發項目,將推動貧困地區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培育經濟增長新引擎,創造新的工作機會。中國“光伏扶貧”已取得顯著成效,至2017年底,25個省、940個縣建成規模1011萬千瓦的光伏扶貧電站,直接惠及約3萬個貧困村164.6萬貧困戶。一個300千瓦的村級電站的年發電收益可達20萬元人民幣以上,在運維管理有保障的狀態下可實現20余年的穩定收益。
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將實現清潔替代和電能替代,直接減少化石能源帶來的環境污染,改善人類生存環境,減少相關疾病和死亡,讓人類享有更潔凈的生產生活環境、更可靠的醫療衛生服務。預計到2050年,因空氣、水等環境污染引發的健康問題將下降20%左右,非洲每年可減少相關疾病200-300萬例,助力低收入國家與高收入國家之間人均預期壽命差距從2015年的17.5年縮小到2030年的13~14年。
“電-礦-冶-工-貿”聯動發展模式破解項目投融資難題
最不發達國家大多擁有豐富的水、風、光等清潔能源資源或鋁、鐵、銅等礦產資源,但由于缺資金、缺市場等原因,長期得不到開發。合作組織創新提出“電-礦-冶-工-貿”發展模式,為不發達國家破解項目投融資難題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攬子方案。
據了解,“電-礦-冶-工-貿”發展,即開發水、風、光等清潔能源基地,采用先進特高壓輸電技術向礦山開采、冶金加工基地和各類工業園區送電,推動貿易出口由初級產品向高附加值工業產品轉變,打造電力、采礦、冶金、工業、貿易協同發展的產業鏈,實現“投資-開發-生產-出口-再投資”的良性循環。
劉振亞表示,這種模式以項目良好的收益預期為基礎,促成發電、輸電、用電三方簽訂長期合約,形成利益共同體。具體實施中,以期限長、成本低的政策性融資為引導,以股權投資、銀行貸款、債券發行等市場化融資為主體,為項目提供充足、多元的資金保障。
合作組織研究提出,以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投融資模式創新為突破口,將實現“輸血”式援助向“造血”式發展的轉變,打造新的經濟發展增長點。以剛果河下游水電外送西非為例,落地電價比西非本地水電低4~5美分,將有力推動西非國家采礦、冶煉等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