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國和美國已呈現出明顯的全球競爭力。那么,對比開來,兩國各自的優勢和差異在哪里?未來,誰將更勝一籌呢?在日前的全球移動互聯網峰會(GMIC)上,李開復指出,中國和美國將并駕齊驅。“目前在人工智能領域,美國確實領先。但是中國在互聯網產業領域,已經占據了世界半壁江山,中國的數據優勢將是美國無法比擬的。”李開復相信,再加上中國相關政策優勢,中國將擁有和美國競爭的實力。
政策先行
從國家政策方面來講,美國和中國都把人工智能當作未來戰略的主導,出臺發展戰略規劃,從國家戰略層面進行整體推進。美國人工智能報告體現了美國政府對新時代維持自身領先優勢的戰略導向。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也在戰略引導和項目實施上做了整體規劃和部署,并分為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能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產業跟隨
在產業布局領域,有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企業總數達到2542家,其中美國擁有 1078家,占據42%;中國第二,擁有592家,占據23%。中美兩國相差486家。其余872家企業分布在瑞典、新加坡、日本、英國、澳大利亞、以色列、印度等國家。
在這方面,美國之所以遙遙領先于中國,在于美國人工智能企業的發展早于中國五年。美國最早從1991年萌芽;1998進入發展期;2005后開始高速成長期;2013后發展趨穩。而中國AI企業誕生于1996年,2003年產業進入發展期,在2015年達到峰值后進入平穩期。
要了解的是,人工智能主要分為技術層、應用層和基礎層。美國AI產業在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尤其是在算法、芯片和數據等產業核心領域,積累了強大的技術創新優勢,各層級企業數量全面領先中國。
從基礎層(主要為處理器/芯片)企業數量來看,中國擁有14家,美國33家,中國僅為美國的42%;技術層(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與圖像/技術平臺)方面,中國擁有273家,美國擁有586家,中國為美國的46%;應用層(機器學習應用/智能無人機/智能機器人/自動駕駛輔助駕駛/語音識別),中國擁有304家,美國擁有488家,中國是美國62.3%。
可以看出,相比美國的全產業布局特征,中國主要集中在應用側,另外在技術層和基礎層只是局部有所突破。
數據優勢
當然,AI產業的競爭,本質上就是人才和技術的競爭。只有投入更多的科研人員和資金,不斷加強基礎研究,才會獲得更多的智能技術。
當下,美國產業人才總量約是中國的兩倍。美國1078家人工智能企業約有78000名員工,中國592家公司中約有39000位員工,約為美國的50%。
美國基礎層人才數量是中國的13.8倍。美國團隊人數在處理器/芯片,機器學習應用,自然語言處理,智能無人機4大熱點領域全面壓制中國。
不過,在研究領域,近年來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論文和專利數量保持高速增長,已進入第一梯隊。相較而言,中國在人工智能需要在研發費用和研發人員規模上的持續投入,加大基礎學科的人才培養,尤其是算法和算力領域。
如李開復所指,中國的數據優勢將是美國無法比擬的,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源動力,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4.3%,較2016年底提升1.1個百分點。
截至2017 年6 月末,中國移動寬帶用戶(即3G 和4G 用戶)總數達到10.4 億戶,4G 用戶總數達到8.88 億戶,占移動電話用戶的65.1%。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7.24 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96.3%,移動互聯網居于絕對主導地位。
海量的互聯網用戶帶來了龐大的市場,2017年6月,中國有6.25億人上網看新聞,5.14億人在網絡購物,5.11億人使用網絡支付,4.22億人玩網絡游戲,3.53億人看網絡文學,5.65億人看網絡視頻,5.24億人聽網絡音樂。這種上億體量的用戶,超過了美國人口,而且還在進一步增長。這讓中國人工智能公司擁有巨大的市場,每一項技術投向市場,得到的回報都會比小市場要高的多。
所以,便有了普華永道對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前景的預測:到2030年,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為7萬億美元,世界第一;美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為3.7萬億美元,世界第二;歐洲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為2.5萬億美元,世界第三。也就是說,中國的產業規模會比美國和歐洲之和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