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經國務院授權,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確定泉州為重點布局的15個沿海城市港口之一。2015年11月,經福建省政府授權,福建省發改委、外辦、商務廳發布《福建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方案》,明確提出支持泉州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為充分發揮泉州“海絲”起點城市在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和省核心區建設方案中的示范和引領作用,特制訂并發布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今后一個時期,泉州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建設“一帶一路”的決策部署和福建省委、省政府關于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部署,推進創新、智造、海絲、美麗、幸福“五個泉州”建設,突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和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發揮貿易基礎、產業基礎、華僑資源、文化資源、港口潛力、企業家隊伍六大優勢,以文化引領、經貿合作、互聯互通、互惠互利為主線,以推進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重點,組織“十大行動計劃”,實施“十大重點工程”,滾動推進一批示范帶動項目,加快實現早期收獲,致力打造推動“海絲”海陸統籌互聯互通的重要樞紐、面向“海絲”民營經濟開放創新的重要門戶、促進“海絲”多元文化交流展示的重要紐帶、增進“海絲”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在福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中發揮先行作用和重要支撐作用,建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基點城市和開放門戶。
近期目標:至2020年,在“海絲”先行區關鍵項目、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新進展、新成果,實現一批早期收獲項目,爭取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總額達250億美元,境外累計投資20億美元,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5億美元,服務貿易產值占GDP比重達30%,人均GDP與經濟發展速度在“海絲”核心區中居于前列。
中期目標:至2025年,基本建成開放型經濟體系,基本建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貿易投資更加自由化、金融更加開放、對外合作交流更加緊密、人員往來更加便利,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重要城市和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樞紐港,成為我國面向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等國家和地區開放合作的新門戶、新高地。
遠期目標:到本世紀中葉,形成立足海西、對接臺灣、輻射內陸、聯通“海絲”的發展格局,全面建成開放型經濟新體系,實現古港古城復興,廣泛建立開放包容、和諧穩定、科學高效、互利共贏的合作機制與交流平臺,泉州成為我國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重要城市和充分展示“海絲”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在“海絲”沿線國家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
二、空間布局和努力方向
根據國家“一帶一路”布局和福建省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重點合作布局,以東南亞、南亞、中東為合作重點區,以中亞、歐洲、東北亞、非洲為合作拓展區,以大洋洲、美洲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為合作延伸區。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中,要發揮好泉州的優勢,全力在以下六方面先行先試。
(一)在推動華僑華人參與“海絲”建設上先行先試。抓住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機遇,發揮泉州華僑優勢,扎實做好新時期僑務工作,動員泉籍華僑華人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進一步密切與東南亞等泉籍華僑華人集中地國家在文化、經貿、金融、科技、教育、新聞、海洋、旅游及中醫藥等領域的合作。規劃建設華僑海洋城、僑商與民商聯合創業區、華僑綜合保稅區、華僑自貿區,吸引華僑華人回歸創業,形成華僑華人聚集發展創新區。
(二)在推動泉臺港澳共促“海絲”建設上先行先試。充分發揮獨特的臺港澳人文、經濟文化資源等優勢,努力深化提升泉臺港澳在“海絲”經貿往來和人文交流等領域的深度合作。做大做強泉州臺商投資區,進一步擴大對臺經貿合作。積極承接福建自貿區輻射,爭取平潭島對臺政策落戶泉州,推進與臺灣自由經濟示范區的對接合作,探索泉臺兩地“兩區兩園”的合作模式。深化在《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下的泉臺經貿合作。加快泉臺港澳在海上絲綢之路經貿、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聯手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
(三)在推動民營經濟國際化和引領制造業綠色智能轉型上先行先試。深入實施民營經濟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努力構建保障和推動民營經濟國際化,實現投資貿易便利化、自由化的制度環境。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并重,推進高水平“引進來”,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擴大雙向投資合作,聯合僑商、臺商“走出去”,在“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設立經貿合作園、產業合作園區、商品城等,持續推進人員往來和雙向貿易投資。抓住“中國制造2025”機遇,實施“泉州制造2025”行動綱要,加快實施國家“數控一代”工程和“支持企業全方位創新”行動,推進“泉州制造”向“泉州創造”、“泉州智造”轉變,夯實企業“走出去”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基礎,提升民企的國際競爭力。
(四)在推動金融開放創新服務“海絲”建設上先行先試。深入實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創新金融服務,推動民間金融陽光化、規范化,努力打通金融資本進入實體經濟和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通道。拓展金融對外開放合作通道,爭取在資本項目可兌換、外匯管理改革、跨境人民幣使用等方面成為先行先試改革試點,加強與境外金融機構的雙邊、多邊合作,鼓勵金融機構大力開發推動“海絲”建設的貿易金融產品,提升泉州金融國際化水平。積極申請擴大對伊斯蘭國家金融開放,吸引伊斯蘭國家金融資本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
(五)在推動“海絲”文化國際交流合作和中華海洋文明傳承創新上先行先試。大力加強泉州城市對外傳播和推介,著力實施外宣陣地拓展、影視展示推廣、對外文化交流、新聞媒體宣傳、海外城市推介等泉州城市國際形象推廣五大工程,提升泉州城市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深入推進泉州與“海絲”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傳播好“東亞文化之都”泉州聲音。挖掘泉州開放包容的海洋文化遺產,弘揚開拓進取的海洋精神,弘揚中華海洋文明,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世界多元宗教文化中心、華僑華人閩南文化原鄉、歷史文化遺產寶庫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精神價值,促進文化的互動交流和文明互鑒。創建中華海洋文明傳承創新示范區,建立海洋文化生態保護體系,構建海洋性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推進現代海洋城市建設,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高端創新平臺,大力推進中華海洋文化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
(六)在推動與“海絲”沿線國家城市合作上先行先試。適應國際大型集裝箱運輸和國際郵輪靠泊需要,加快港口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港口集疏運立體交通體系,推動與“海絲”沿線港口城市的互聯互通,加快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樞紐港。積極支持“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以及聯盟工商理事會和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文化交流展示中心等重大交流合作平臺建設。加強與“海絲”沿線城市建立友城、友港關系,選擇與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等“海絲”沿線國家重點城市締結友城,探索建立常態化合作交流機制,拓展合作交流空間,不斷擴大泉州在“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中的影響力,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基點城市和海陸絲綢之路聯接的重要節點。
三、實施十大行動計劃
(一)“海絲”泉州港口復興行動計劃。順應全球深水集裝箱航運加快發展、“大船深港”時代到來的趨勢,充分發揮泉州深水港建設的優良條件,推動泉州港列入全國主要港口名錄。到2020年,港口貨物吞吐量達1.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250萬TEU;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海上航運線達20條、空中航線11條,締結友好港口5個。
1.構建“一帶一路”陸海聯接新通道。建設“一橫三縱”鐵路網,加快推進興泉鐵路建設,對接與國內陸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及蒙西至華中煤運通道,構筑泉州、西安、昆明三方聯通大通道,加快推進陸地港建設,實現海鐵聯運。加快建設湄洲灣南岸鐵路支線、中化鐵路專用線,開工建設秀涂港區鐵路支線建設。加快建設“一環兩縱三橫五聯”高速公路網,規劃建設城市軌道交通、泉廈漳城市聯盟路泉州段、廈沙高速泉州段。爭取泉州晉江國際機場獲得更多的航權、時刻資源,實行72小時過境免簽等優惠政策,重點開通和加密至東南亞、南亞、中東等“海絲”沿線國家的航線,拓展國際航空貨物業務,建設臨空物流園區;做好泉州新機場和大港灣航空產業城的規劃建設。
2.提升港口基礎設施及配套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泉州港深水泊位整體容量、增強通航等級,重點加快秀涂作業區16#泊位、石湖作業區5#—6#、肖厝5#—6#、石井16#—19#等碼頭泊位建設;加快建設泉州灣航道二期、湄洲灣航道三期,推動斗尾國際深水集裝箱碼頭規劃建設,推進以深水集裝箱、大型散貨為主的重點港區建設,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樞紐港。加快建設“海絲”現代國際物流基地,推進出口加工區、泉港、石獅、晉江、南安、惠安、德化等地的臨港物流園區、大型專業市場、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集散中心、物流分撥中心等建設。進一步完善口岸綜合服務功能,爭取獲批更多進境指定口岸,探索實施與東盟國家、臺港澳地區關檢機構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等,打造便捷通關體系。
3.擴大與“海絲”沿線港口城市的互聯互通。積極推動泉州港與“海絲”沿線主要港口城市締結友好港口、互設辦事機構、拓展代理業務等,近期重點推動與沙特阿拉伯達曼港結對。鼓勵國際航運經紀人公司和大型船舶管理公司在泉設立分支機構,鼓勵國內外大型港航企業來泉投資建設港口碼頭,支持航運企業在泉州港增開與“海絲”沿線國家間的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支持泉州航運企業參與東南亞、南亞等國家的航運及配套設施建設。
4.推動泉州古港轉型發展。弘揚泉州“海絲”古港文化,實施“古港轉型升級”行動,推動后渚港區功能轉型置換,規劃建設游艇專用碼頭,建設與海灣城市良性互動的濱水休閑旅游港區,成為“海絲”文化展示、濱海旅游開發、藍色休閑娛樂的重要文化旅游基地,打造古港文化旅游品牌。調整秀涂“人工島”泊位功能,推進泉州灣國際郵輪碼頭規劃建設,加快古港古城聯動發展,構建海洋城市文化旅游新格局,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文化旅游名城。
(二)“海絲”雙向投資貿易行動計劃。全面提升泉州與“海絲”沿線國家地區間的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著重發展與東盟、南亞、中東等國家的合作,加快推動企業“走出去”,開展雙向投資貿易,提升泉州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1.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影響力的經貿合作平臺。發揮“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及其工商理事會內引外聯作用,加強沿線城市間、企業間的交流合作。建立“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常態化商務合作機制。加強與商務部、中國貿促會的溝通協調,做強做優“中國(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品牌博覽會”,整合相關縣(市)紡織鞋服、雕藝、石材、建材、水暖衛浴、機械、茶業、陶瓷、香品等產業優勢,促進泉州會展業加快發展。積極吸引“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及企業參與辦展,爭取辦成國家級專業展會。拓展“泉州品牌海絲行”系列活動深度,赴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中亞、中東歐等國家拓展新興市場,在當地建立商品展銷基地,提升活動實效。參與開展“海絲福建周”活動,在東南亞等國家舉辦“經貿文化周”,不斷擴大泉州經貿文化的影響力。
2.拓展與“海絲”沿線國家的投資貿易合作。推動民營企業組團“走出去”,在“海絲”沿線城市共同設立經貿合作區、工業合作園區、商品城和營銷中心,條件成熟時建立境外海關特殊監管區,支持相關企業加快“走出去”開展項目投資、礦山開發、金融合作等,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家“走出去”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和經營,努力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民企跨國公司。鼓勵“走出去”民營企業在泉州設立海外業務總部,探索開展準離岸貿易和國際結算中心業務,進口“海絲”國家資源產品、農副產品等,在泉州加工后返銷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探索設立“海絲”產業合作園區、國際創新園,發展多邊貿易、建立雙向投資體制等,積極吸引“海絲”沿線國家企業來泉投資,爭取引進更多先進技術、擴大項目規模,與“海絲”沿線國家在自貿園區建設,以及大宗農產品、工業原料、礦產資源、海洋產品等合作領域取得突破。
3.創設投資貿易便利化服務新平臺。積極申報國家服務外包示范城市、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通關服務試點城市,爭取相關政策支持,建立健全與之相適應的海關監管、檢驗檢疫、退稅、跨境支付、物流等支撐體系,加快推進跨境電商、期貨交割、融資租賃等新型貿易業態發展。支持晉江陸地港建設整合海陸空資源的多式聯運國際陸港,將國際陸港、保稅物流的功能延伸至港口物流、國際快件等方向。推進“泉州購”平臺及泉州出口加工區及配套園區、晉江陸地港、中興海絲外貿電商、石獅海西電商園、德化電子商務園等建設,開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推動虛擬產業園從線上線下同“海絲”沿線國家和城市開展對接。推動4個國家級開發區和10個省級開發區轉型升級,實現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有效對接。
(三)“海絲”發揮僑力、攜手共贏行動計劃。充分發揮廣大泉籍華僑華人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作用,使之成為深化“海絲”經貿文化交流往來、服務“一帶一路”大局的重要橋梁紐帶。
1.發揮僑力,參與共建21世紀新絲路。抓住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進入“鉆石十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中國—東盟海洋合作年”活動開展等機遇,積極爭取國家支持泉州發揮泉籍僑領、泉籍華人社團的橋梁紐帶作用,利用東南亞泉籍僑胞的貿易網絡優勢和東南亞市場優勢,在泉籍華僑集中的國家參與經貿合作區建設,開展項目合作。在東南亞選擇一批港口城市、華僑聚集城市、歷史文化名城、旅游城市建立友城關系,助推泉州與東南亞國家的人員互通、文化交流、經貿合作。
2.攜手共贏,探索僑商民商開拓絲路新途徑。發揮泉籍僑商、民商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打造僑商、民商合作新平臺,邀請國內相關城市民商、沿線各國僑商代表參加,爭取在泉設立“海絲”僑商、民商總部,促進廣大僑商、民商加強合作,共同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邀請國內相關城市商會、異地商會參與21世紀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及聯盟工商理事會,并逐步拓展至海外國家城市商會,召開相關工商論壇、舉辦會展,開展雙向投資貿易對接等活動,立足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攜手開展更多“海絲”城市項目合作。
3.維護僑益,建設服務僑商新平臺。主動跟蹤、對接港澳臺、海外僑商資本的投資動向,科學策劃運作招商項目,加快蓮花汽車等一批與東南亞合作項目和僑資項目落地,實現互利共贏。結合國家級“金改區”、民營經濟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建設,積極探索和爭取支持僑商參與新絲路建設的先行先試政策,爭取在泉州設立海上絲綢之路僑商銀行、華僑綜合保稅區、華僑自貿區等,舉辦華僑華人商品博覽會。進一步落實新時期僑務政策,積極探索保護華僑權益的新舉措。建設東南亞華裔族群尋根謁祖綜合服務平臺,涵養僑力資源,為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愿景發揮積極作用;加快推進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奉獻史館”建設,提升該館對外交流功能;充分發揮世青會、留聯會、僑青會等平臺作用,加強與海外泉籍僑領、社團的溝通聯系,積極做好吸引二代、三代華僑回鄉創業的服務工作。
(四)“海絲”阿拉伯新走廊拓展行動計劃。依托泉州與伊斯蘭國家的歷史聯系、現實基礎,致力深化在石化、金融、礦山、文化、旅游等重點領域的合作。到2020年,泉州與阿拉伯國家和地區進出口額達130億美元,其中進口達90億美元。
1.建設“海絲”產業合作平臺。爭取依托泉港、泉惠石化園區設立“海絲”石化產業合作園區,在精細化工、循環經濟、石化產品交易等領域積極開展合作,不斷擴大與海灣合作委員會和阿拉伯國家聯盟在原油貿易、天然氣開發、石油工程等方面的合作規模。依托南安水頭等石材貿易加工中心,推動與伊朗、土耳其、沙特、阿聯酋等國家在石材貿易、礦山開采等方面的合作,加快打造國際“海絲”石材產業合作新平臺,積極組織民企“走出去”開展國際合作。爭取設立中國清真產業發展中心,開拓54個伊斯蘭國家新興市場。
2.打造伊斯蘭金融集聚區。積極申請擴大泉州金融業對伊斯蘭國家開放程度,推動泉州民企開拓阿拉伯國家市場;引進伊斯蘭國家保險等機構來泉設立代表處、設立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基金,爭取發行伊斯蘭債券等;加快推進石油貿易跨境結算便利化試點,大力發展面向阿拉伯國家的離岸金融業務等,積極吸引伊斯蘭國家金融資本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
3.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充分挖掘泉州豐富的特色文化旅游資源,規劃建設“海絲”遺跡靈山景區改造提升項目、石獅郭坑回族村生態文化園、臺商投資區伊斯蘭旅游文化綜合體等項目,加快伊斯蘭文化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吸引伊斯蘭國家游客來泉朝圣觀光、旅游購物。
(五)“海絲”綠色智能制造提升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創新驅動,推動泉州制造業創新轉型,致力建設“海絲”綠色智能制造基地,科學引導泉州制造“走出去”,與“海絲”沿線國家更好地取長補短、合作共贏。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形成參與和引領國際合作新優勢,到2020年,全社會研發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
1.打造“中國制造2025”樣板區。實施國家“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應用示范工程,推動紡織鞋服、建材家居、機械裝備等產業廣泛運用數控技術、實現智能化生產。持續深化與中科院、工程院等國家級科研院所合作,采用“技術+團隊”等方式引進高校院所、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和攻關,提升泉州制造業的高端化、智能化水平和創新能力。
2.培育“走出去”綠色產業基地。立足現有產業分布基礎,推動相關產業園區加快綠色循環改造步伐。推動紡織鞋服產業抓緊實施“智造名城”、“東方米蘭”等計劃,引導泉州體育運動品牌組建產業聯盟、制定行業標準,加強在面料、智能設備等方面的創新和對接推廣;鼓勵建材家居產業加快引進技術與自主創新,打造石材水暖外貿轉型示范基地;做大做強機械裝備產業,引導電子信息產業加快發展,推動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大力推進泉州制造業“走出去”基地建設,加快推進國際產能合作,重點推動在東南亞、南亞、非洲等國家建設紡織、服裝、糧油、制鞋、機械等產業合作園區。傳承創新古代“海絲”產品,推動茶、香、陶瓷、雕藝等產業提升國際影響力。
3.建設“海絲”現代服務業專區。認真學習借鑒臺灣、深圳等地經驗,大力推動工業設計發展,促進泉州傳統制造業加快提升產品和品牌內涵。推進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總部會展等一批重點基地、園區、項目建設,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加速融合。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產業大數據中心、供應鏈管理基地、商務信息服務中心、區域金融創新中心、涉外法律服務中心、民企“走出去”指導服務中心、文化創意設計服務基地等,為民營企業“走出去”提供優質服務。
(六)“海絲”金融創新行動計劃。建立泉州企業“走出去”金融支持體系,大力提供企業“走出去”投資融資綜合服務。加大我市“金改區”在涉外金融領域的先行先試政策力度,加強與境外金融機構的雙邊、多邊合作,鼓勵金融機構大力開發推動“海絲”建設的貿易金融產品等。
1.爭取國家金融政策支持。積極爭取設立國家“絲路基金”泉州子基金。爭取泉州民營企業發起設立海上絲綢之路民商銀行。爭取國家加大對泉州與“海絲”沿線國家開展金融合作的支持力度,支持泉州企業開展跨境人民幣貿易融資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實施外商投資企業外匯資本金實行意愿結匯,在第三方支付機構取得互聯網支付牌照基礎上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等,進一步簡化和改進直接投資外匯管理,為泉州企業境外投資貿易提供外匯管理服務。
2.建設金融創新平臺。加快建設泉州股權融資服務中心、海峽股權交易中心等企業投融資服務平臺以及福建海峽金融資產交易中心等新型要素市場,推動跨境貸款、境外發債、跨境雙向股權投資、中資銀行離岸業務、新型要素市場建設等金融創新業務落地實施。繼續實施“引金入泉”,積極引入“海絲”沿線國家地區的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來泉設立分支機構,引進設立金融結算交易平臺,爭取設立泉港、泉臺合資證券公司。爭取在泉設立東南亞農副產品、工業原料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加快推進中心市區、泉州開發區、臺商投資區、晉江、石獅、南安、安溪等地金融集聚區建設。
3.豐富金融創新產品。鼓勵在泉銀行業金融機構設立支持民企參與“海絲”建設專項基金,支持金融機構用好各類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試點政策,與“海絲”沿線國家金融機構合作創新產品,引進設立金融租賃公司專業子公司等金融項目,鼓勵在泉銀行業金融機構與“海絲”沿線跨國企業合作開展跨境人民幣雙向資金池業務,推動符合條件的泉州企業赴“海絲”沿線國家發行人民幣債券,為泉州民企參與“海絲”建設提供外幣結算服務等,并根據我市企業需求增加進出口信用保險、產業投資基金、資產證券化等相應產品。抓好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工商理事會成立大會簽約基金的對接和項目落地。
(七)“海絲”自貿區建設行動計劃。發揮泉州僑臺優勢,繼續爭取獲批面向“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定向自貿區,接受自貿區政策輻射,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提升經貿合作國際化水平。
1.探索建立自貿區政策新體制。建設國際營商型政府,加快推進負面清單管理創新,建立完善與自貿區政策、國際貿易規則體系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制。探索建立符合國際慣例、依法透明、可預期的貿易投資和金融慣例體制與高效營商環境;其中,泉州出口加工區探索建立以“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區內自由”為主要特色的管理體制,泉州臺商投資區探索建立以對臺產業對接、融合發展和承接“海絲”產業合作、協作園區為主要特色的管理體制。
2.推進相關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按照自貿區管理模式,推進泉州出口加工區、臺商投資區構建“橋通、路通、水通、電通、氣通、郵通、網絡通、口岸通”的集疏運及配套服務體系。加強地方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強化關港貿一體化的公共信息及服務平臺規劃建設,加快臺商投資區出口服務中心等設施建設。
3.積極爭取自貿區政策支持。爭取推動“金改區”、民營經濟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與自貿區政策的疊加協同,突出對臺和華僑優勢,爭取獲批相關先行先試權限。加快推進泉州出口加工區升格為綜合保稅區,待獲批后爭取進一步申報擴區,有針對性地將部分海港、空港及物流配套區域納入綜保區范圍,形成一區多園的發展模式。支持在泉州市內同步復制推廣福建自貿區政策功能,爭取國家質檢總局支持優先在泉州“海絲”先行區復制推廣上海等自貿試驗區政策經驗,加快與監管部門對接及相關服務平臺建設力度,主動承接相關政策的輻射及延伸。
(八)“海絲”現代海洋城市建設行動計劃。圍繞建設現代海洋城市目標,傳承保護“海絲”歷史文化,積極推進中華海洋文化的傳承創新,加快建設環灣中心城市,打造融海洋經濟、科技、文化、旅游、生態為一體的現代海洋城市,展現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的新形象。到2020年,全市海洋經濟生產總值達285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0%。
1.傳承保護豐富的海洋文化遺產。繼續推進“海絲”申報世界遺產,傳承保護好泉州豐富的海上絲綢之路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思想文化遺產。進一步加強對海上絲綢之路古遺址、古遺跡等海洋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申遺工作。注重發揮已申遺成功的南音、木偶戲、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閩南木結構營造技藝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力,為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作貢獻。
2.建設“海絲”現代海洋城市。構建泉州濱海環灣城市新格局,抓緊配套完善環灣中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采用PPP等融資方式,推進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一灣兩江景觀整治工程、崇武至石湖環灣濱海大道提升工程、崇武至秀涂海岸帶資源環境保護與開發利用、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海絲”國際文化交流展示中心、“海絲”國際會展中心、“海絲”國際會議中心、“海絲”國家藝術公園、“海絲”世博城、當代藝術館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提升泉州海洋城市新形象。
3.加快海洋產業創新發展。積極開展與國內外海洋科研機構、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加大海洋科技合作研發力度,推動海洋科研成果的轉化,提升海洋產業的創新能力。加快發展以海工裝備、船舶修造、游艇制造、北斗導航及通訊為主的產業。積極申請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及項目,加強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海洋漁業的合作,積極推進遠洋漁業、水產品加工、海洋生物醫藥等項目,推動泉州遠洋漁業口岸及加工貿易中心建設。加快建設中國海洋產權交易中心及海洋文化教育培訓、海洋產業創業孵化、兩岸海洋合作交流、海洋歷史博物展示基地等配套設施。
(九)“海絲”文化旅游合作行動計劃。以建設“東亞文化之都”、承辦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暨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和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永久落戶泉州為契機,大力傳承弘揚、保護開發豐富的“海絲”文化遺產,打造立足亞洲、走向世界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設世界“海絲”文化休閑旅游目的地城市。到2020年,文化產業、旅游業增加值分別超600億元,年接待游客超1億人次,其中接待境外游客超400萬人次。
1.打響“海絲”文化品牌。常態性舉辦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舉辦“海絲”文化旅游國際博覽會,注重凸顯泉州“海絲”文化旅游特色,提升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海絲”文化“走出去”,創作一批“海絲”文藝節目,舉辦泉州“海絲”文藝、文物境外展演、展示等活動。參與建立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旅游商務合作機制,積極推廣泉州“海絲”國際文化旅游品牌。建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媒體合作聯盟、舉辦海上絲綢之路媒體高峰論壇,加強泉州與“海絲”沿線各國城市的新聞交流、媒體合作、城市相互推介等,促進各國城市互相了解,增進友好往來,為“一帶一路”愿景及“海絲”先行區建設營造良好氛圍。加強泉州與東南亞、臺港澳及“海絲”沿線國家在中醫藥方面的交流合作,繼續辦好 “中國泉州—東南亞中醫藥學術研討會”,爭取升格為“中國泉州—海上絲路國家(地區)中醫藥學術研討會”。
2.打造展示“海絲”文化的重要窗口。加快實施《“東亞文化之都·泉州”建設發展規劃(2015—2020年)》。持續推進“古城文化復興”計劃,推動“海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遺址保護,加快建設泉州老城區西街片區保護改造、城南街區保護改造、老城區多元宗教文化展示、新門街“海絲”旅游文化一條街、豐州古城保護改造、九日山海絲文化旅游區、洛陽橋文化旅游區、石獅永寧(古衛城)、惠安崇武歷史文化及濱海旅游區等項目,啟動德化陶瓷燒制技藝申報世界“非遺”。以現有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為基礎提升改造、擴大規模,進行擴建和規劃建設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加快“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等重要載體建設,促進泉州古城區、古港區(后渚港區)傳統與現代有機融合,建成面向世界展示“海絲”文化的重要窗口。
3.打造“海絲”國際文化旅游城市。做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宣傳營銷,組織“海絲”文藝演出、編輯出版“海絲”文化旅游叢書、拍攝泉州“海絲”影視作品、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導游隊伍,探索建立“海絲”旅游服務指導體系及系列標準。重點打造泉州“海絲”精品文化旅游線路,科學保護、整合開發相關縣(市、區)“海絲”文化遺產和旅游資源,規劃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項目。積極參與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旅游推廣聯盟,加強同世界旅游組織聯系與合作。依托首屆東亞文化之都,加強與歐洲、阿拉伯文化之都,東南亞歷史文化名城等的人文交流和友好往來;依托“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活動,加強與“海絲”沿線國家、臺港澳地區、東南亞華僑華人文化的交流往來,形成對外統一的文化旅游交流品牌。
(十)“海絲”人才培養引進和人員往來行動計劃。大力培養引進與“海絲”沿線國家經貿合作、交流往來所急需的人才,積極向海外青年學生、華裔新生代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經貿、文化、新聞、教育等方面人員往來的便利化。
1.加強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實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人才培養工程,大力培育對外文化交流、涉外法律、港口航運、海洋漁業、涉外旅游、涉外金融、自貿區、外語外事等方面的人才。充分發揮泉州市留學人員暨歸國創業人員聯誼會作用,建立留學人員翻譯志愿者隊伍,為經貿文化交流提供服務。積極引進國際名校來泉辦學培養人才,推動泉州高校與“海絲”沿線地區高校成立校際聯盟、共建研究基地,設立與“海絲”相關的縱向與橫向科研項目,鼓勵各高校教師申報立項。支持泉州高職高專院校整合資源、創新舉措,加大職業人才培養力度,支持德化建設國際陶瓷藝術研究與人才教育培訓基地。依托華僑大學資源,建設東南亞政府官員教育培訓基地,與阿拉伯國家聯合開展阿語培訓。重點擴大華僑大學等高校面向海外華僑華人的辦學規模,支持華僑大學建立泰國分校、與“海絲”相關國家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依托華僑大學吸納各方研究力量,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增加對“海絲”沿線國家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基礎性研究,打造國家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高端智庫和前沿重大學術平臺。充分發揮華僑華人資源優勢,推動華僑大學等高校積極開展華裔學生中文夏令營等校際交流活動;建立東南亞華裔學生教育文化交流基地,進一步拓展面向東南亞區域的華文教育。
2.密切人員往來。以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等活動為契機,推進與東南亞等“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員往來,加強民心交流,增進城市和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爭取國家支持泉州在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員往來、居留和營商等方面簡化辦理手續,營造便利人員往來的政務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