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逆流,傳統全球化模式已經難以解決在經濟、金融和貿易等方面出現的諸多新問題,世界經濟急需一種與之相適應的新型全球化機制。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致力于構建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將引領和充實新型全球化發展,是有效改善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中國方案”。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舊有全球化模式對于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已經大大減弱。世界經濟和金融出現了很多新問題,這些問題在舊的全球化框架下不能得到有效解決。比如,在國際貿易循環方面,傳統的全球化模式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形成了一個貿易和資金的循環。發達國家憑借自身優勢,向發展中國家派發訂單,發展中國家按照訂單生產出消費品再運回發達國家消費,同時資金也流向發展中國家,形成了“南北循環”模式。韓國、新加坡以及早期的日本都受益于這種全球化貿易模式。但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的經濟和金融體系元氣大傷,特別是中產階級的支付能力大大下降。隨后,歐洲爆發主權債務危機導致整個歐盟的支付能力急劇減弱。發達國家整體資金吃緊,發展中國家資本開始充裕;在技術方面,雖然目前美歐仍走在全球高端技術的前沿,但中國和韓國已經在中高端技術領域迎頭趕上,并在某些方面對美歐形成了挑戰。因此,發達國家比較優勢不再,南北差距日漸縮小,造成原有“南北循環”的全球化模式與現實不相適應。
在此情況下,尋找和探索一種與現實相適應的新型全球化發展思路勢在必行。
相關數據表明,發達國家間的貿易往來一直呈下降趨勢;同時,南南貿易活動不斷活躍,持續走強。因此,未來新型全球化或將始于南南國家間的貿易循環。
不同于以往全球化“南北循環”消費制成品的貿易特點,新型全球化將以與工業化和城市化等基礎設施相關的投資品循環為特征。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貫穿亞歐非大陸,連接東亞和歐洲經濟圈,將南太平洋作為海上絲路的自然延伸,打破了洲際和次區域之間的藩籬。正是助力于“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投入,通過投資基礎設施,修建鐵路、橋梁、發電廠及港口等投資品的流動,促進相關國家和地區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拉動經濟,改善民生。待發展中國家得到發展后,支付能力得到提升,就可以向發達國家購買高科技消費品和高端服務。這樣一來,發達國家也可以加入到這個新的全球化循環之中,進而形成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新型全球化。
在新型全球化形成過程中,“一帶一路”將發揮積極的引領作用。
以往傳統的全球化主要依靠海洋運輸,因此航線起始點及沿海地區會最先受益而發展較快。“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意義在于改變了舊的全球化貿易模式,經相關各國向內陸輻射,惠及整個國家和地區,這是原有全球化模式無法做到的。“一帶一路”引領的新型全球化將打通陸路梗阻,使在原有全球化模式下不能受益的內陸國家和地區成為新一輪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這無疑是對新型全球化發展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