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的奇跡,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第二大經濟體,躋身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成為高收入國家,需要更充分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同時,在國際上,我國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在國際事務和規則制定上擁有相應的影響力和發言權。
目前的國際規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制定的,主要服務于發達國家的利益和需求。現在,全球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如果要中國承擔更大的義務,就應給予中國更大的發言權,對此國際上已有共識。2010年,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別通過了增加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份額和投票權的改革方案,但美國國會至今仍在阻撓改革方案的落實。我國作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與太平洋周邊國家之間,不是其第一大貿易伙伴就是其第二大貿易伙伴,但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談判并沒有邀請中國參加。這明顯是美國想維護其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優勢,確保美國的地緣政治經濟利益。拿一個戰國時代的例子來作比喻的話,美國是想采取合縱的策略來制約中國的對外開放和發展。
但是,美國對亞太地區經濟發展的實質性幫助有多少呢?亞太地區的發展中國家亟須消除基礎設施瓶頸來發展經濟,對此美國是了解的。它在2011年推出重返亞太戰略時,提出以“新絲綢之路”連接阿富汗與南亞、中亞國家和“印太經濟走廊”計劃。但是,這些計劃直到目前未見任何具體行動。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中國提出的建設“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一個自東向西橫跨亞洲、直達非洲和歐洲的地區發展合作框架,主要內容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沿線國家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建設以發展中國家最需要的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為此,中國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受到廣泛歡迎。亞投行有50多個國家申請加入,成為意向創始成員國,涵蓋除美、日、加拿大之外的主要西方國家以及亞歐區域的許多國家,成員遍及五大洲。
“一帶一路”建設以推動發展中國家共同發展為目的。中國現在有3.5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展望未來,中國的外匯儲備還可能繼續增加,有足夠的資金投入“一帶一路”所需的基礎設施建設,幫助發展中國家解決基礎設施瓶頸問題。不僅如此,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外轉移以及國際產能合作,能夠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快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經驗表明,哪個發展中國家能夠抓住勞動密集型產業國際轉移的窗口機遇期,哪個國家就能實現二三十年的快速發展,擺脫貧困,進入中等收入甚至高收入國家行列。上世紀60年代,日本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海外轉移時,其制造業雇傭人數規模是970萬人。上世紀80年代,“亞洲四小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海外轉移時,其制造業雇傭人數總體規模是530萬人。中國制造業從業人數,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的數據是1.25億人。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海外轉移,可以提供足夠的機會讓“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大大加快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可見,“一帶一路”倡議之所以能得到這么多國家的響應,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不僅符合中國的利益,也會給其他發展中國家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助推其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夢想。而發展中國家的快速發展,也會給發達國家帶來夢寐以求的巨大市場。
“一帶一路”建設不是為了維護某個或某一小部分國家的利益,而是為了推動沿線國家乃至世界各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展現“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美好愿景??梢灶A見,“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將會帶來一種全新的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國際新秩序、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