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背景
2008年開始的金融危機及后來演變為全球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危機加速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改變,這使得世界格局的變化最少提前了二三十年。發達國家進入低速增長時期,還要經歷比較長時間的結構調整,世界經濟原來由發達國家主導,而現在發展中國家的作用在不斷上升。
目前中國處在經濟轉型升級變革的關鍵時刻。過去30年的經濟發展成果是在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環境下取得的。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及其他一些地區性的金融機構等都是在西方主導下建立的,我國并沒有參與。但經過幾十年的摸索,我們基本上接受了這個秩序,利用這個秩序發展——這就是“改革開放”。開放初期,主要是向發達國家開放,學習他們先進的東西。30多年來,我們在現有秩序內受益,獲得了長足發展。當然不是說這個秩序沒有問題。
在發展過程中,我們發現人類社會的發展總是會遇到一些不利于合作發展的東西,例如冷戰思維、零和思維。如何能打破這樣的思維定式?所以我們提出了建立“新型大國關系”、“和諧世界”及“一帶一路”戰略。
二、“一帶一路”的提出是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的需要
中國前30多年之所以能獲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主要得益于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發展浪潮,以開放的胸懷積極融入了世界經濟,并從中獲得了巨大收益。毋庸置疑,中國未來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尤其是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后,不論是發展方式轉型、動力機制轉換,還是實現資源和財富更加高效、合理的配置,都必須在更廣闊的空間中去謀劃布局。因此,中國經濟還必須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真正實現以內促外、以外促內、內外聯動、內外一體化發展的新局面。
中國的發展必須保持世界化的方向
中國正處于高度世界化的進程當中,這一進程從30多年前改革開放就已經開始了,最近十多年更是加速進行。一方面,中國自己的發展使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份額發生了質的變化。2014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另一方面,中國通過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使得發展中國家整體變化。2006年美國是全球127個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是70個國家和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2013年中國已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而美國降到了70多個。中非貿易額從2005年的397.5億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2218.8億美元,增長4倍多。同時,中國也是很多國家重要的投資來源國。
正是由于中國經濟實力上升并帶動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使西方國家主導世界經濟發展的格局發生了變化。2002到2007年,發達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年均64%。危機爆發后的5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總體對世界經濟貢獻率達到了66%,2014年達到了84.73%。其中,最重要的變化就是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這十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都是在30%左右,也就是說,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有一半是中國創造的。
實踐證明經濟的世界化、全球化是沒有辦法阻擋的,中國要發展,只能利用全球的資源和市場。
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需要和我們合作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很大的困難就是資金不足,中國是一個有相對資金而且市場非常大的經濟體,所以這些國家都非常愿意和中國合作。
外部的資金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入越來越少。經濟危機前流動性是寬松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獲得資金比較容易,危機之后有些不一樣。從2009年到2013年,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年增長率只有0.26%,而此前5年的年均增長率為25%。2004年到2013年的十年間,發達國家對外投資的流量年增長率只有0.78%,而發展中國家卻增長了16%,2013年發展中及轉型經濟體對外投資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資(FDI)流出量的39%,遠高于21世紀初的12%。退出量化寬松后的美元越強勢,加息預期越強烈,許多發展中國家就越會面臨較為嚴重的外部沖擊。
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構想,作為新時期推動區域經濟融合發展的新舉措,倡導“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目的就是要促進大國之間建立“新型大國關系”,確保國際關系以建立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為基礎,推動國際秩序向互利共贏、融合受益發展?!秮喼拗芸酚幸黄恼绿岬剑?ldquo;一帶一路”將推動歐亞非整合,推動整個世界全面改觀,這是人類的新選擇,長期而言必定有助于創造歐亞大陸的和平。
三、“一帶一路”戰略建設的難點問題
沿線國家的短板第一個就是就業問題,這60多個國家普遍存在著就業問題,特別是東南亞、南亞國家,人口增長相對較快,但是沒有工作機會,原因就是沒有投資,不能創造就業機會。因此增加就業是這些國家的重要關切。
第二是產業結構,沿線許多國家產業結構單一,工業化水平低。
第三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參差不齊,很難用統一的政策對所有國家。
國際環境的不穩定對我們推行“一帶一路”戰略是有難度的,要想獲得成功,突破口在于基礎設施合作。
如何能把“一帶一路”的建設和周邊國家的發展規劃融為一體,是我們能否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中國現在的優勢就是有一些資金,另外有一些經驗,中國和這些國家在政治上關系都比較好,發展中國家現在有需求,這兩方面是可以結合的。但是怎么能夠共商、共贏、共建、共享,這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的一些思考
中國必須堅持強勁的發展,只有我們自己的經濟保持強勁發展勢頭,才有能力與其他國家合作,所以中國必須堅持強勁的增長。
中國要堅持強勁的增長就必須加大投資。我們的勞動生產率是人均1.18萬美元,是美國的1/10,日本的1/9,歐洲的1/6。中國人均資本形成額僅為4895美元,遠低于美國的19045美元、日本的19412美元、歐盟的11970美元。如果年人均收入達到二三十萬元人民幣的時候,也許消費能起一些作用。但是現在很困難,中國的消費率已經不低,大概是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1%,美國是占83%。
同時,中國的發展仍然要靠大力發展制造業。世界上普遍形成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模式,但是產業結構的發展會受到經濟發展中各種因素的影響,如果過早地將勞動力從制造業轉向第三產業,反倒有可能對經濟增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為一般第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低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不是越大越好,它要與經濟發展的需求及發展階段相適應。
“一帶一路”戰略的發展要做好統籌規劃,多方推進
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構建經濟和利益共同體,本著互利共贏的合作精神創造有利的外部市場環境;其次要完善融資政策,解決好資金的問題,不斷開拓融資渠道,動員更多資金為發展中國家的建設服務。
中國企業必須要有國際化經營的理念
企業是經濟社會的分子,是大政方針的最終執行者。“一帶一路”建設能不能順利實施,歸根結底要靠企業的積極參與。在國際基礎設施項目規模大型化、技術復雜化和總承包一體化背景下,企業發展關鍵要以強化人才培養為基礎,打造標準、技術、品牌、管理等多方面優勢,提高綜合競爭水平。企業負責人要有國際工作經驗,要懂外語,要有國際視野。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培養國際化的人才隊伍,在人才招聘、培訓和管理上與國際接軌,實現人力資源配置的全球化與人才管理的本土化有機結合。另外企業要加強培養自主創新的能力,培育創新的精神。
加強建立高效的風險識別機制和應急措施體系
“一帶一路”項目涉及的環境復雜多樣,沿線國家投資環境有別于發達國家,各國經濟發展水平、政治制度、法律法規等方面差異較大,項目投資、建設和經營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多。我們要注意對沿線國家的風險研究,要對東道國投資環境、政治風險、經濟風險、市場風險、技術適用性和文化差異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和比較,認真進行項目可行性研究,尤其對流程長、節點多、風險大的涉外項目,要建立高效的風險識別機制和應急措施體系。一旦出現風險,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