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國有文化企業應該主動作為,重視公益與商業運作的有機結合。
新一輪開放如何全方位高水平
面對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格局的深刻變化,順應國內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要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在開放中增強發展新動能、增添改革新動力、增創競爭新優勢。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香港經緯集團主席陳經緯委員
香港內地要互補共贏
當前,“一帶一路”建設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和響應。作為“一帶一路”重鎮,香港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加強和內地的交流融合。一方面,香港具有人才充足、對沿線國家的稅務政策及市場狀況了解等優勢;另一方面,內地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時間不長,經驗方面還有所欠缺。內地香港企業充分合作的話,既可讓內地企業少走彎路,又讓香港企業找到商機,實現雙贏。
為實現香港、內地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合作共贏,兩地可先在金融機構融合上下功夫。目前,人民幣國際化依舊在路上,香港要繼續發揮固有優勢,加強和內地金融機構的融合,將來人民幣國際化以后,才有可能繼續將這些合作業務擴大、保持,也才有可能鞏固自己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重慶保稅港區開發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唐林代表
構建航空航運產業鏈
近年來,國內航空、航運運輸產業快速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運輸產業的核心增長區域。“一帶一路”戰略為西部地區進口飛機、推進船舶融資租賃提供了良好機遇。
西部地區應結合沿海發達地區經驗,以保稅港區為載體,充分發揮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功能,在政策及監管方面“先行先試”,加快拓展進口飛機、船舶融資租賃業,進一步拓寬西部地區融資租賃市場的業務范圍,從而帶動西部地區主動參與全球資源配置,提升西部地區對外開放層次和水平。此外,推動進口飛機、船舶融資租賃業的發展,將吸引更多金融資本、航空航運要素的集聚,帶動飛機、船舶維修等相關產業發展,有力推動完整航空航運產業鏈的形成,加快構建西部中心樞紐。
廣東湛江市長王中丙代表
開放成果需向內推廣
我們對外開放過程中有兩個實際問題,一是自貿區政策推廣力度不夠,要將自貿區“先行先試”的成果推廣到更大的區域,讓對外開放跨上新的臺階;另一個是國家對“走出去”企業的金融支持不夠充分。
建議加大政策推廣力度,加大對相關企業的金融支持。實施優進優出戰略,促進外貿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堅持內外聯動,用好出口信保等金融工具,培育發展外貿新業態;創建境外市場公共銷售平臺,發展便利跨境電子商務;完善電子口岸網絡平臺,實施單一窗口和通關一體化等。此外,在深化經貿往來的基礎上要重視文化交流,文化交流與經貿合作必須相輔相成,它是減少隔閡、增進與合作國家相互理解、加深友誼的重要橋梁,是促進高水平雙向開放的重要依托。
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王戰代表
自貿區作用超出想象
自貿區改革在倒逼國內行政體制改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各地的復制推廣效果也很好。
比如為推進貿易便利化,我們現在正聯合20多個國家做電子通關平臺,長江流域電子通關統一窗口建設進展也很大,這實際上對長江經濟帶乃至“一帶一路”建設都起到了推動作用。自貿區對投資便利化作用也很大,去年上海合同利用外資居全國首位,而其中很大一塊就集中在自貿區。它起到的作用,已超過原來的想象。自貿區改革如今已到了深層次,因為事權歸屬不同,不少問題需要中央部委與上海市政府一起協作,這個過程并不容易,這也就是為什么總書記要求我們要有勇氣、有銳氣、有朝氣。上海對自貿區先行先試的經驗,是可以進一步復制到“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戰略中去的。
黑龍江穆棱市大地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高春艷代表
沿邊城市開放不脫節
沿邊城市具有“對外開放”的優勢和潛力,但由于產業體系不完善、對國際形勢分析不到位等原因,開放城市容易產生三個“脫節”問題:口岸城市與內陸城市脫節、大宗貿易與加工制造脫節、大通道與地方經濟發展脫節問題。
為實現沿邊城市依托“一帶一路”對外貿易提檔升級,要堅持內需外需并進、出口進口并重、投資引資齊發,構建開放型產業體系;加快建設開放型基礎設施,完善國際大通道建設,積極推進境內外園區建設;加快沿邊地區開放大平臺建設,優化開放平臺布局,著力建設適應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投資環境、政務環境、法治環境及生活環境。此外,還應根據進出口額的變化隨時調整出口政策,調整優化供給結構,使外部風險最小化。
廈門航空董事長車尚輪代表
空中通道缺少民航樞紐
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離不開商務來往的便利和物流運輸的順暢。我國服務“一帶一路”的空中通道還存在民航樞紐數量偏少、服務不完善的問題。同時,目前普遍執行的72小時過境免簽,對于中轉旅客仍顯不足。
打造“一帶一路”空中通道,首先要建設定位于區域樞紐的機場。與一般機場不同,樞紐機場尤其要在中轉設施方面下功夫,要進一步便捷中轉服務設施,完善機場旅客、行李中轉服務,縮短中轉時間;其次,增加中轉航線。相較于航程較長、油耗較高的直飛航班,中轉航線能夠有效提高客座率,每座位公里成本可降低25%以上,從而提供更低的票價,降低旅客出行成本。此外,建議為適當延長過境免簽時限提供政策支持,更好滿足旅客中轉需求。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委員
重視環境可持續研究
從地理視角看,“一帶一路”雖然包括6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核心區是環第三極地區。而這一地區正在出現包括水資源短缺、自然災害頻發在內的重大資源環境問題。如何保證這一地區資源環境的可持續性,是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面臨的重大挑戰。
建議在科學技術層面研究區域資源環境及其可持續利用、環境風險與災害等問題,并從區域乃至全球角度更加深入地認識“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實施進程中的資源環境問題,引領“一帶一路”資源環境方面的國際前沿科學研究。此外,通過建立海外科教中心區域聯盟和國際科學中心全球網絡,發起和實施面向“一帶一路”的國際大科學計劃,科學地提出“一帶一路”區域可持續發展協同應對戰略。
企業走出去如何扶上馬送一程
擴大國際產能合作。堅持企業為主、政府推動、市場化運作,實施一批重大示范項目……推動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打造中國制造金字品牌。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香港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委員
抓住消費全球化商機
“一帶一路”將亞太經合組織的大多數成員國連接在一起,也正好讓生產全球化和消費全球化兩大主要場所銜接起來。從戰略布局角度來看,北邊的絲綢之路側重于將資源和大宗商品運往中國,而南邊的海上絲綢之路則側重于將中國的產品、產業輸出到沿線。也就是說,“一帶一路”整合了未來中國轉型發展所需要的資源和市場。
隨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消費力量迅速崛起,“全球生產、全球消費”的新型網絡狀供應鏈格局正在形成。這對內地、香港及全球的企業而言,蘊含著巨大的機遇。為此,香港和內地企業要繼續推進生產全球化,并抓住消費全球化帶來的商機,服務非亞太經合組織國家中崛起的消費者和大量的中小型、甚至微型企業,高效布局供應鏈,從而用好“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發展機遇。
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褚艷芳代表
下好能源外送先手棋
國際產能合作會產生大量能源需求,“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有著豐富的太陽能、水電和風電等能源資源,我們可充分發揮技術與人才優勢實現互利共贏,也可以發揮國內能源產能優勢,通過加強“一帶一路”沿線的能源輸送設施,實現能源外送。
我國水電產業已建立起完備的國際領先的產業體系,是現階段我國參與國際產能建設和裝備走出去的生力軍。而在中西部,豐水期時的水電產能非常巨大,若能依靠特高壓輸電通道實現能源外送,則可以按照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思路,將我國中西部的水電能源送往印度、巴基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能源的外送不僅能有效降低國際產能合作中的能源成本,而且能減輕合作國的環境負擔,有利于國際產能合作的長期持續發展。
江蘇陽光集團董事長陳麗芬代表
讓企業共享開放紅利
近年來,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明顯加快。但企業在參與“一帶一路”過程中,也面臨項目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問題。同時,國家已出臺的一些優惠政策尚未完全落實到位,項目審批還存在著部門條塊分割、職責不清、多頭管理、審批權下放不徹底等情況。
建議編制“一帶一路”建設的中國企業目錄,讓企業共享“一帶一路”紅利。在國家層面,應編制中國企業500強或中國各行業前100強名錄,并組織代表我國各行業綜合實力和水平的企業走出去,到國外建立工業園區,形成上下游配套的產業優勢。同時,建議主管部門,采取多種方式為中國企業建立外聯渠道提供方便和機會,并下放審批權限,簡化審批手續,方便企業盡快走出去。
上海人民政府參事蔡建國委員
助力中小企業走出去
去年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同比增長18.2%,這些投資的受益者多是大型企業以及為之提供金融服務的大型綜合銀行金融企業,而引領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與活力的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參與度較低。
政府應該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指導和幫扶力度,建議成立專門服務組織為相關企業提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業政策、稅收政策等信息,更好地幫助企業在當地開展業務。同時,鼓勵大、中小企業相互合作,通過服務外包等方式,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共同開拓海外市場。中小型企業可以以“入股”的方式,參與到大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的基建投資。此外,應健全企業保險制度,為中小企業赴海外投資提供金融支持。
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理事長劉平均委員
推動國產品牌國際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世界進入品牌經濟時代。然而,我國品牌在全球的知名度并不高,并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我國企業小而散,缺乏自主創新核心技術,品牌缺少話語權;二是長期以來品牌建設滯后,消費者對國產品牌不信任。
我國需要完善品牌評價機制,推動全球品牌價值評價的標準化,以地理標志保護、農副產品等區域品牌為切入點,推動國內品牌國際化。目前,我國按照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的慣例獲得2000個地理標志保護,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其中,95%以上都是農副產品。這些成功的經驗是我國推動品牌建設的富礦。鑒于此,各級政府要強化對地理標志產品的管理:建立品牌保護機制,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建立檢驗檢測的公共服務平臺等,從而培育和打造自己的品牌。
陜西榮民集團董事長史貴祿代表
建商會引導企業出海
“一帶一路”建設為民營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然而,我國民營企業“走出去”還處在初級階段,具有資源有限、經驗不足、抗風險能力弱等方面的特點。如果企業在“出海”中各自為戰的話,則不利于我國企業在海外的可持續發展。
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民營企業家要樹立世界眼光,培養整合資源的能力,善于與不同所有制企業強強聯合,實現抱團出海。另外,在國際競爭中,很多國家都依托商會團結合作。如瑞士的鐘表商會會員如果不按照規則競爭,就會被開除出商會,而瑞士所有的銀行都不會為被開除的企業開戶。因此,我國也可借鑒西方國家的成熟經驗,建立行業商會,發揮協調作用,理順民營企業產業集群的內部管理,盡力避免行業內部的惡性競爭,保證行業健康發展,形成“出海”合力。
文化走出去如何落地生根開花
統籌國內區域開發開放與國際經濟合作,共同打造陸上經濟走廊和海上合作支點,推動互聯互通、經貿合作、人文交流。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文化部原部長蔡武委員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已成為大國間角力的新領域。相對于美國等大國而言,我國國際傳播能力仍很薄弱,國際話語權依然掌握在他人之手。不少國家對我國猜疑和防范的心態并未減弱,亟須通過有效的對外傳播來講好中國故事、增強理解互信。
應著力豐富傳播內容,不但要關注我們“想說”什么,也要考慮受眾“想聽”什么。要拓寬傳播渠道,通過新聞、出版、電影、廣播、演藝、展覽等各種途徑,使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兩種方式形成合力。要構筑傳播平臺,鼓勵引導國內企業通過參股、控股、收購等方式與國外大型傳媒企業合作,在增加中國文化中心、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等平臺數量的同時提高其質量。此外,要創新傳播方式,充分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新媒體等技術手段,在臉書、推特等社交平臺建立賬號,加大手機終端應用程序的開發,用文化化解隔閡,用故事傳遞聲音。
保利集團公司黨委書記徐念沙委員
更多鼓勵大眾參與分享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走出去”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也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在國際文化市場中所占份額偏低;二是文化傳播內容較為單一。西方國家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傳統文化層面,其中很多人僅僅是出于好奇的心理,談不上深入了解和挖掘,對于反映中國現代氣息和時代精神的文化則關注不夠。
建議用好“一帶一路”戰略契機,加快文化產業“走出去”步伐,探索培育共享型、出口型文化,促進多元文化交流互通、共同發展,建立一個共享、開放、跨國的互聯網交流合作平臺。在此過程中,要更多地鼓勵社會大眾的參與和分享。同時,政府要加大對政策法規、金融資源和人才建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勵我國文化企業更廣泛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積極并購海外優質文化資產,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河北省石家莊市青年評劇團副團長靳靈展代表
文化走出去需要創新
目前,我國的文化走出去在形式上還比較單一,主要是政府行為、政府買單,把一些文化產品送出國門,然后組織一批留學生和華人來觀看。這樣的活動對西方主流媒體、主流社會的影響力不足,在國際文化市場上缺少話語權。
要想變被動為主動,必須要敢于創新、樂于創新。首先,在表現形式上,要在保留中華傳統文化內核的基礎上,選擇西方人易于接受的方式,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國的自覺和自信。為此,需要培養一批既理解中華文化,又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傳播能力的人才。其次,在創作內容上,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歷史上的中國,不能一味“啃老”,要“昨天”和“今天”有機結合,大膽展現中國的變化,進行文化再創造、再升華。只有從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才真正具有走出去的動力和韌勁。
新疆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吾守爾·斯拉木代表
開放發展要配好“軟件”
堅持開放發展,不僅要配好“硬件”,還得強化“軟件”,如此才能實現不同地域、經濟圈間“推動互聯互通、經貿合作、人文交流”的目的。
要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展現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應加快語言信息化建設,建立實現中西亞多語種信息化處理與交換的技術支撐服務體系及綜合應用平臺;同時,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建立通曉沿線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知識的人才儲備庫。此外,還要加強傳統文化保護,為世界了解我國古老文明和多元文化打開一扇窗。
云南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楊勁松代表
文化應率先走出去
國家實施“一帶一路”,讓實體企業大有作為。然而,企業走出去離不開文化支撐。只有在國家層面上更加重視更接地氣、走入民間的人文合作,才能為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提供良好社會心理基礎,構建信任平臺,促進國外民眾對中國產品、中國品牌、中國文化的認同。
在外合作中,要契合當地文化,多關注民生工程,并在宣傳上瞄準主流人群,充分利用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共同文化元素講好故事。此外,在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國有文化企業應該主動作為,重視公益與商業運作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