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至今已經3年多了,中國的推進速度和建設成果是明顯的。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對“一帶一路”倡議表達了積極支持和參與的態度,我國已經和4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和“一帶一路”沿線17個國家共同建設了46個境外合作區,成果豐碩。
對接建設項目
“一帶一路”建設需要中國和沿線國家的共識和攜手。一些周邊國家領導人先后表示,愿意將本國的發展規劃與“一帶一路”計劃對接。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說,要將哈薩克斯坦的“光明大道”新經濟政策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對接。
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要推動歐亞經濟聯盟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進行對接。他認為歐亞經濟聯盟五國有一致的認同,即都贊成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框架內,發展各國同中國的合作。普京的帶動,使“一帶一路”倡議在我國的西部區域的建設成為可能。
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維多多明確表示,要將印尼“全球海洋支點”發展規劃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全面對接。
交通網絡互聯
交通網絡對接是建設“一帶一路”的基礎性工程。在“一帶一路”的帶動下,亞歐大通道建設步伐加快。
中國投資匈塞鐵路建設。匈塞鐵路自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至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全長350公里。該項目是電氣化客貨混線快速鐵路,目前匈塞鐵路建設項目已經正式啟動,標志著中、匈、塞的三方務實合作邁出重要步伐。
中老、中泰等泛亞鐵路網開始啟動。2015年12月,中老鐵路的老撾路段建設開工,計劃全長418公里。老撾是一個內陸國家,沒有出海口,基礎設施建設又比較落后,鐵路僅有幾公里。中老鐵路一旦建成,老撾是直接受益國,同時也將促進中國“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工程,為我國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規劃和建設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孟中印緬這六大經濟走廊。經濟走廊的開發和建設,能夠使得“一帶一路”規劃以點帶面,從線到片,在亞投行和絲路基金的支持下,經濟走廊把不同區域和路線國家的經濟發展與中國發展脈搏連在一起。
經濟合作步伐加快
產能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亮點之一。我國力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能合作項目,目前已與20個國家簽署了協議。中方設立的各類產能合作基金,已超過1000億美元。
2015年3月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雙方簽署涵蓋廣泛領域的33份產能合作文件,項目總額236億美元。目前總投資已達270億美元,開創了國際產能合作新模式,發揮著重要的示范效應。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資源各異,經濟互補性較強,相互間具有較大的合作空間。習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商建自由貿易區,使我國與沿線國家合作更加緊密。
周邊自貿區建設取得的進展還有:我國同韓國簽署了自貿協定;與澳大利亞簽署了自貿協定;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議定書已于2016年7月正式生效。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升級有利于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推動亞太地區的貿易投資自由化。
開展人文交流
注重人文交流是目前我國政府外交的一大特點。國家領導人及其夫人在國事訪問時,注重與當地普通民眾交流互動。習近平主席在外事活動中,廣泛接觸各界人士,和當地市民友好互動、與青年學生聊天。他說:“親戚越走越近,朋友越走越親。”夫人外交助力人文交流也逐漸成為近年來國家領導人出訪的亮點,彭麗媛在一系列的隨行出訪中,留下了端莊、大氣、親民的形象,為推進國家間人文交流做出努力。
我國政府支持社會各界和民眾以多種形式與沿路國家多走動。在教育、旅游、體育、文化等領域開展廣泛交流。我國設立了“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每年資助1萬名沿線國家新生來華學習,并且互派留學生,開展合作辦學。還與沿線國家相互舉辦文化年、旅游年、藝術節、文博會等。
我國與多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年”活動,2010年在意大利舉辦“中國文化年”,2015年籌辦了“中英文化年”,2016年開展“中法文化之春”活動等。展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傳達了中華民族善良友好、熱愛和平的特質和愿望。
2016年9月在甘肅舉辦的首屆“絲綢之路”國際文化博覽會,借“一帶一路”搭建起中國文化對外交流的平臺,簽署了大量協議。借助“絲綢之路”概念,發展對外關系,廣交朋友,促進沿線國家文化溝通、感情融合。同年9月在南寧舉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各種項目交流中,文化合作也是重要內容。同年10月,第十一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成功舉辦。文博會突出“文化+”概念,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體育,使我國傳統文化增添了時尚色彩。
以文化促貿易,以文化交流拉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距離,也推進了中外文化產業的合作。通過一系列人文交流,實現民心相通,這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是極為重要的。
“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