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殷勇8月12日在首屆中國金融四十人伊春論壇上表示,傳統開發性金融模式已無法滿足“一帶一路”巨大的資金需求,在相關基礎建設投資中應強化開發性金融杠桿作用。
殷勇指出,“一帶一路”建設可覆蓋全球范圍內接近70%的人口,這也導致相關建設資金需求量較為巨大。根據亞洲開發銀行測算,從2016年至2020年的五年時期中,除中國外亞太地區國家僅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的需求就大約為每年5030億美元,但資金供給量總額僅為每年1960億美元。
根據中央外匯業務中心數據,“一帶一路”全部覆蓋區域中的基礎設施投資缺口將會超過每年6000億美元,但目前以開發性為主的主要國際金融機構的資本金總規模不過5134億美元。殷勇認為,在這一過程中,開發性金融應發揮主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開發性金融的模式目前已難以滿足“一帶一路”巨大的資金需求。比如資金沒有發揮杠桿效應;開發性金融采用保本、微利的模式隱含一定暗中補貼,但收益國家不買賬;開發性金融的資金成本相對較低,導致不同國家或不同項目之間存在攀比,以及違約賴賬。
事實上,在動用政府資金發揮資金效益方面,世界上已經出現可借鑒模式。例如應對次貸危機中,美國政府采用了注資形式來發揮資金的杠桿效用,向出現風險的金融機構注入股本金,通過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對銀行的新發行債務提供擔保,“注資+擔保”的模式成為政策設計的關鍵。
“而歐洲在應對債務危機時,通過歐盟和歐洲投資銀行共同出資335億種子基金,通過采取擔保、劣后級股權等方式,可以撬動總共5000億歐元的投資規模,杠桿率達到15倍。”殷勇認為,結合上述成功經驗,“一帶一路”基礎建設投資中應該發揮開發性金融杠桿的作用:資金應當盡可能用于股本投資,撬動更多債務融資;盡可能用作劣后級資本撬動更多股權投資跟進,并更多采取公私合營模式,投資基礎設施等正外部效應強的項目。
此外,由于“一帶一路”建設中約一半國家的主權信用評級都在投資級以下,分散風險也是一大重點。“杠桿效用發揮后,分散化風險管理手段可以讓有限資金避免集中在少數大型項目上。”殷勇表示。
而在幣種選擇上,也需要注意一些錯誤認識。“美國、日本、歐洲實行零利率、負利率政策,人民幣10年期國債利率則達到3.5%左右的水平,給人形成的印象是我們的資金沒有競爭力。”殷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兩種貨幣之間可以通過貨幣掉期操作進行轉化,也能提供多個幣種的融資選擇,“人民幣池子相對更大,所以我們在提供人民幣資金方面更有相對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