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地理中心。自2008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獲國家批準實施以來,欽州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3倍,吸引了中石油、中船、中糧等一批世界500強企業在欽州落戶,已經形成較為完備的臨港工業體系。2017年,欽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8%,比全自治區平均水平高5.7個百分點,位居全自治區第一。
不過,欽州并不滿足于此。隨著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的建成,欽州市正在加速構建大開放、大通道、大港口、大產業、大物流的新格局。“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開拓創新、攻堅克難,為把欽州建設成為"一帶一路"南向通道陸海樞紐城市,奮力譜寫新時代欽州發展新篇章而努力奮斗。”欽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革冰說。
樞紐地位更加突出
記者采訪的第一站,是中國石油廣西石化公司。這個公司坐落在山清水秀的中國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中心位置的欽州港。
“我們公司是當年為落實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優化煉油化工產業布局而設立的。”中國石油廣西石化公司黨委書記方棟梁介紹說,公司的煉油項目于2007年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核準,并于同年11月份正式動工建設,年煉油能力為1000萬噸,項目技術定位為大規模、短流程、燃料型煉油廠。
方棟梁坦言,這一項目剛規劃建設時,不少人擔心原油供應問題。近年來,欽州港的港口物流條件日臻完善,港口的原油吞吐能力完全能滿足公司的原料進口和油品出口需求。如今,這一項目對于優化中國石油煉油化工業務布局,解決“北油南調”的被動局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現在南向通道建成了,欽州又正處在南向通道的陸海節點上。這對包括我們在內的許多企業都是一個重大利好。”方棟梁說。
方棟梁所說的“南向通道”,是在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框架下,以重慶為運營中心,以廣西、貴州、甘肅為關鍵節點,中國西部相關省區市與新加坡等東盟國家通過區域聯動、國際合作共同打造的,有機銜接“一帶一路”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
2017年9月28日,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海鐵聯運常態化班列(北部灣港—重慶)在欽州港東站首發,與9月25日在重慶鐵路口岸啟運的(重慶—北部灣港)常態化班列互為對開班列。這標志著西部地區第一條南北縱向國際貿易物流大通道正式運行。
2017年11月5日,首趟“蓉歐+”東盟國際海鐵聯運班列到達欽州港東站,打通了經欽州港出境,站點延伸向東南亞、中東地區的物流新通道。而后,北部灣港至印度/中東遠洋航線及至新加坡天天班公共航線在欽州保稅港區也正式啟動。
今年1月17日,首趟由廣西發出直達歐洲的中歐班列,從欽州港火車東站駛出,前往波蘭馬拉舍維奇。這是繼“渝桂新”“隴桂新”“蓉歐+”東盟國際海鐵聯運班列貫通后取得的又一項新成果、新突破。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4月到廣西考察時就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充分釋放“海”的潛力、打造好向海經濟等作了重要指示。
在欽州市市長黃海昆看來,建設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國際國內新形勢對廣西等西部省份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是促進可持續發展、提升中國西部和東南亞地區互聯互通水平的重要舉措,是貫徹落實中央賦予廣西的“三大定位”的重大戰略舉措。
“為了進一步搶抓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建設帶來的重大機遇,我們提出要"建設一帶一路南向通道陸海樞紐城市,構建大開放、大通道、大港口、大產業、大物流新格局"的新時期欽州發展新目標新思路。”王革冰說,這一新目標新思路,既與欽州長期以來建設大港口、大城市的發展目標和思路一脈相承,又把握新機遇、擔當新使命,實現了發展目標和思路的與時俱進。
現代物流蓄勢待發
“對接東盟,物流天下。”在欽州保稅港區管委會一樓大廳的電子顯示屏上,閃爍著這樣一行文字。
在欽州市委常委、保稅港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雄昌看來,這與欽州的目標定位和發展方向十分契合。王雄昌說,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全國物流格局發生了重大調整,從“向東向海”的物流走向轉變為“兩縱三橫”的全方位物流格局,連接中亞和東南亞的西部物流主通道已經形成。面向東盟、服務西南中南、溝通“一帶一路”成為欽州保稅港區的重要職責。
王革冰表示,現代物流貫穿一二三產業,連接生產與消費,既是基礎性的產業,也是綜合性強、滲透力強的復合型先導性產業,發展潛力大、帶動作用強,是南向通道建設帶來的最直接的產業。
“欽州已經成為南向通道重要的海陸樞紐城市。”王雄昌說,一方面,東南亞不少貨物經過直達班輪運抵保稅港區后,再通過鐵路運往西南、中南;另一方面,甘肅、四川、重慶的貨物也可以通過鐵路貨運送抵保稅港區,再由這里出海。
黃海昆告訴記者,南向通道的貫通將促進沿線各地資源、產業、人員等要素的快速流動,是一條極具經濟價值的掘金之道,也是一條兼顧費用和效率成本的便捷貿易通道。
根據測算,通過南向通道鐵海聯運,重慶與廣西北部灣港之間的鐵路運輸時間僅需2天,比江海聯運至東盟地區,國內段運輸即可節約10天至13天,至東盟主要港口全程將提前20天左右。南向鐵海聯運班列,運輸成本比江海聯運略高,但比空運降低80%—85%,比公路運輸降低50%。
隨著南向通道優勢效應的不斷聚集和釋放,港口作為欽州市建設“一帶一路”南向通道陸海樞紐城市核心資源的地位進一步凸顯。自治區將欽州港定位為面向東盟國際大通道的最關鍵通道、西南中南戰略支點的核心支點、“一帶一路”有機銜接重要門戶的一線門戶,欽州市則加快推進港口的建設,傾力“一帶一路”的戰略門戶港。
黃海昆表示,目前,欽州市正在對接南向通道的建設運營要求,對欽州港的碼頭、鐵路、公路、站場、物流、產業布局建設進行統籌梳理研究,開展規劃調整。
有了港口作依托,欽州打造南向通道重要海陸樞紐城市的底氣更足了。王雄昌說,立足于南向大通道建設,欽州正積極往外拓展航線,目前航線已覆蓋亞洲所有重要港口,通過新加坡等地的港口,便可與全球主要港口聯通。
王革冰表示,欽州還將瞄準打造千萬標箱大港的戰略目標,推進港口向大型化、集約化、國際化升級發展。深化與國內外港航物流企業的合作,開通加密覆蓋新加坡等國家或地區主要港口的集裝箱直航航線,培育至歐美、非洲等遠洋航線,拓展國際或區域水水中轉,提升欽州港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提升港口大進大出的能力,解決大型集裝箱船舶進港靠泊的問題。
1月17日上午11時許,隨著一聲汽笛長鳴,載著電器包材、精細板材等貨物的集裝箱搭乘中歐班列從欽州港火車東站緩緩駛出,開往波蘭馬拉舍維奇。
這是首趟由廣西發出直達歐洲的中歐班列,標志著廣西欽州在建設“一帶一路”南向通道陸海樞紐城市的道路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欽州市委書記王革冰表示,南向通道建設為欽州帶來了歷史性窗口期和戰略性機遇期。欽州必須最大限度地抓住機遇,將更多的資源、更多的項目、更多的要素吸引集聚到欽州,構建現代陸海產業體系,堅決不讓“通道”成“過道”。
提前謀劃不做“過道”
南向通道是欽州堅持陸海統籌,實現內外聯動開放發展的基礎,是建設“一帶一路”南向通道陸海樞紐城市的基礎工程。
不過,也有人擔心,欽州的大通道新格局,是否會成為單純的“過道”?“我們從大通道建設開始,就一直在謀劃將大通道的優勢釋放出來,避免成為‘過道’。”王革冰說。在她看來,大通道必須陸上連通西南、華南等地區,海上以連通新加坡為關鍵節點直達東盟地區、走向全世界。在此基礎上,再構建與欽州的要素資源相匹配的通道經濟。
欽州市市長黃海昆告訴記者,要避免成為單純的過道,關鍵在于自身要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在此基礎上,欽州充分利用南向通道建設帶來的重大機遇,努力破除交通、資金等發展瓶頸,主動承接“高顏值、高素質”的產業轉移,不斷做優存量、做大增量、做強實體經濟。
黃海昆介紹說,近年來,欽州市加快打造現代臨港產業集群、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將更多的資源、更多的項目、更多的要素吸引集聚到欽州,最大限度地用好南向通道的機遇,構建現代陸海產業體系。“隨著南向通道建設的推進,欽州的海鐵聯運模式對于制造業的吸引力越來越強。”欽州市港口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李強宗說。
在保稅港區采訪時,李強宗的這一說法得到了印證。欽州市委常委、保稅港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雄昌說,一家名為金特安的新材料防爆輪胎制造公司已經決定將生產線從深圳搬到欽州保稅港區。這家公司擁有60多項國際專利,2018年計劃投資2.6億元。
“從深圳到欽州,金特安看中的是這里距離東盟國家更近,有航運優勢;而且保稅港區正在洽談新能源汽車制造項目,對于輪胎廠家也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遇。”王雄昌說。
5年前,中國—馬來西亞欽州產業園區所在地還是南海之濱的茫茫灘涂。如今,這里已是另一番景象:縱橫交錯的道路、現代氣派的廠房、清新宜人的城市綠地。目前,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已經吸納了91個產業項目落戶,總投資約900億元,預計達產總產值逾1350億元,實現稅收80多億元。
欽州市委副書記、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高樸說,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區位優勢明顯的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加快了國際產能合作,積極探索以資本為導向的園區開發模式,積極引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夯實產業實力,為園區發展積蓄新的能量。“欽州的產業發展有載體、有基礎、有優勢、有機遇,這是通道不會單純成為‘過道’的重要保障。”王革冰說,欽州市將繼續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加快推進重大產業項目建設,打造石化等產業集群。堅持臨港大工業和縣域中小產業雙輪驅動,建設臨港配套產業園,促進縣域向沿海發展。擴大與南向通道沿線城市的產業投資合作,發展“飛地經濟”,搭建產業轉移企業走向東盟市場的平臺。以全產業鏈為方向,積極承接沿海和西南地區產業轉移和產業合作,吸引腹地企業和東部沿海企業到欽州設立生產加工基地。
大工業與白海豚同在
隨著南向通道的貫通,一大批重大產業項目正在欽州加速動工落地。一個以石化、裝備制造、造紙等產業集群為主要支撐的欽州正在加速崛起。不過,這個蓬勃發展的工業大市,也有著綠色嬌柔的一面。“我們不會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追求GDP的規模和增速。其他地區的經驗和教訓,時刻提醒我們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王革冰說。
說起欽州市保護生態環境的成績單,黃海昆如數家珍。在他看來,最令欽州人感到自豪的,還是當地兩張響當當的生態文明“名片”:紅樹林、白海豚。前者被譽為“海岸衛士”,后者則是“海上大熊貓”。“這些年來,我們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致力于協調好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特別是創新實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保護白海豚,并在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等方面下大功夫,始終堅持大工業與白海豚、紅樹林共存。”黃海昆說。
在欽州三娘灣,由于生態環境好,常年有野生中華白海豚棲居于此,堪稱生態和諧的自然奇觀,被譽為“中華白海豚之鄉”。黃海昆告訴記者,欽州近海是目前國內唯一能夠看到野生中華白海豚的地方。三娘灣海域也是候鳥遷徙的主要通道和棲息地,是眾多留鳥理想的棲息、覓食地。
良好的生態資源,也為欽州發展向海經濟奠定了更好的基礎。在三娘灣海域、七十二涇大蠔現代特色養殖示范區,連片的萬畝蠔排一望無際。2016年,欽州市大蠔養殖面積達15.8萬畝,產量24萬噸,大蠔綜合產值26億元。“觀最美內海,品蠔情美味”已成當地膾炙人口的宣傳標語。
面朝大海,產業花開。“欽州因海而興,向海發展一直是我們開放開發的戰略方向。”王革冰表示,欽州將進一步鞏固欽州“大工業與白海豚同在”的海洋生態品牌,全面提高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和治理能力;同時,加快構建向海經濟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統籌發展海洋一二三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海水養殖業、現代遠洋漁業、沿海休閑漁業、濱海特色農業等,培育海洋新產業新業態,探索建立海洋經濟產業集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