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近日正式獲得陜西省政府批準。《規劃》以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為重點,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不斷提高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確保2020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為建設更高水平“三個陜西”(富裕陜西、和諧陜西、美麗陜西)做出重大貢獻。
總體來說,《規劃》指標具有以下5個特點:一是以質量為核心,建立質量和總量雙約束指標體系。二是構建全要素的協同性指標體系。三是體現分區域、分流域、分類別管理。四是貼近群眾感受,設立如重污染天數等群眾關注度較高的指標。五是與上位及同系規劃指標有效銜接,與規劃主要任務高度契合,突出可控可達性。
1 五大發展理念貫穿始終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促進了環境與發展的融合,強調了環境保護的整體性、系統性、協調性和有效性。
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規劃》既突出管理理念和方式上的創新,也要求治理制度上的創新,既強調協調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也強調協調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公眾、企業與公眾之間的關系。
因此,《規劃》將五大發展理念貫穿始終,用理念、制度把各社會主體的環境保護積極性調動、協調起來,配合科學、合理、系統的行動計劃、基礎設施建設、重大工程項目,真正形成環境保護合力,有效推動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程。
2 重視統籌治理與系統防治
污染治理與環境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體”,陜西省委書記婁勤儉也指出要堅持用系統化思維推進環保工作。
《規劃》按照系統工程的思路,從空間治理體系到資源節約循環利用,從環境治理保護重點工程到江河山坡塬生態環境保護工程,都折射出系統的生態環境觀,統籌考慮涉及生態資源環境的各要素,統籌生態保護與污染治理,統籌各政府部門間的分工協作。
《規劃》突出了污染治理與環境保護的系統化和精細化。統籌運用結構調整、治污減排、達標排放、區域治理等多種手段,實施系統治理、科學治理、精準治理。
通過實施一批重點行動和重大工程,綜合施策,最終做到4個協同,即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的協同,污染減排與環境質量改善的協同,風險防范與生態安全的協同,任務措施與工程項目的協同,進而形成工作合力,取得聯動效應,將《規劃》落到實處。
3 突出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十三五”規劃提出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這與前幾個五年規劃以降低污染物排放量為主要目標不同。過去環境保護工作以控制4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為主要目標,雖然完成了總量控制指標,但由于種種原因,減排的成效與環境質量狀況、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并不完全一致,影響了人民群眾對于生態環境改善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為此,《規劃》著重突出了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目標,把其作為未來環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根據設定的環境質量標準,同時考量幾個污染物的排放,把質量與總量協同起來。
《規劃》把“以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作為陜西省“十三五”環境保護的主線全面部署。在指標設置方面,全面落實環境質量指標的“硬約束”,設置覆蓋大氣、水、土壤三大要素,涵蓋環境質量、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生態保護和環境風險四大領域的若干指標。
在任務設計方面,《規劃》以城市和流域控制單元質量目標清單管理為抓手,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確保質量改善落實到位。強化環境質量監測、評估、監督和考核,確保環境優良地區環境質量不退化、不降級,污染嚴重地區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4 小康社會成約束性考核指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生態環境是硬指標。國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方案》中設置反映小康社會進展情況的評價指標,包括社會和諧、資源環境等6個方面,共計23項。
其中,資源環境方面的指標為環境質量指數,以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率、地表水達標率和國土綠化達標率構成的綜合指數來反映。陜西省統計局將環境資源的指標做了適當擴充,評價指標包括環境質量指數、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指數、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3項。
《規劃》將反映小康社會進展的資源環境方面的兩項指標環境質量(包括大氣、水環境質量指標)、總量控制指標作為《規劃》的重點關注指標,納入“十三五”約束性指標考核。
5 用空間紅線助推綠色發展
新的發展理念下,必須用空間紅線來約束無序開發,守住生態底線;用總量紅線來調控開發的規模和強度,根據環境質量分配、控制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總量,使重點產業發展規模控制在資源環境可承載范圍之內;用準入紅線推動經濟轉型,強化產業準入源頭控制,明確行業差別化準入管理要求。
為此,《規劃》提出,要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不同主體功能區域的生態環境功能定位,制定完善各類功能區的生態環境管理目標、空間管制要求和環境政策規定,建立國土空間開發的生態安全管控體系,實施差異化績效考核。實施環境分區分級管控,推進主體功能區在市縣落地。
為增強底線意識,《規劃》提出,要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2016年底前,完成省級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2018年底前,進一步擴大和優化紅線范圍,完成市級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到2020年,完成全省生態保護紅線落地工作,建立數據信息管理系統。
6 在追趕超越中破解環保難題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部署了未來5年“環境總體改善”的綠色發展目標。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再次強調要堅持綠色發展,著力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這充分表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階段和經濟發展速度換擋、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的關鍵節點上,綠色發展已經成為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戰略導向。
綠色發展貫穿《規劃》始終。規劃提出,按照存量調結構騰空間、增量優結構擴空間的思路,強化環境硬約束,推動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以鋼鐵、煤炭等行業為重點,加大環境監管力度,突出抓好環境保護綜合整治,嚴格落實各項整治措施,積極促進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
《規劃》鼓勵發展優質產能,對產品升級換代、工藝技術改造、環境綜合治理、新興產業及環保產業等建設項目給予大力支持。發展循環產業,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全面推行循環生產方式,推進工業園區實施生態工業生產組織方式改造,提高物流能流循環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