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全省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提出,2017年,我省將緊緊圍繞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中省三個“十條”,不斷強化山河江坡塬系統保護和城鄉污染統籌治理,確保全省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向好。全省務必實現PM10平均濃度下降到80微克/立方米、PM2.5平均濃度下降3%以上、關中地區平均優良天數平均上升5天。
1 突出問題導向,持續抓好治污攻堅
近年來,全省環境質量保持總體持續改善的趨勢,但受自然稟賦、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等因素的影響和限制,加之歷史欠賬過多,基礎薄弱,環境質量短期或者個別污染因子容易發生波動和反復,面對人民群眾日益提升的良好環境質量訴求,環境形勢依然嚴峻。2017年,我省將開展鐵腕治霾、系統治水、綜合治土等系列舉措,不斷改善環境質量。
鐵腕治霾。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今年我省將啟動“鐵腕治霾1+8攻堅行動”。要加快燃煤火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2017年底陜南、陜北30萬千瓦及以上燃煤火電機組50%以上實現超低排放,加快關中地區30萬千瓦以下、10萬千瓦及以上燃煤火電機組改造;要推進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取締“小散亂污”企業;要推進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整治,深化油氣回收治理;要健全完善跨行政區域的聯合防治協調機制,健全大氣污染防治網格化監管體系,建立工作進展情況動態報告制度。
系統治水。2017年漢江、丹江、嘉陵江等長江流域地表水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達到100%。渭河、延河、無定河等黃河流域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不低于40.6%,劣V類斷面比例小于9.4%。各設區市、楊凌示范區、西咸新區及韓城市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全省地下水水質極差比例控制在16.3%以內。瀛湖、千湖、石泉水庫水質達到Ⅱ類,黑河水庫達到Ⅲ類,渼陂湖、紅堿淖和鹵陽湖主要指標不低于2016年水平。
綜合治土。全面落實中省“土十條”,完善管理體制,落實土壤污染防治屬地責任、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建立完善土壤環境管理體制和跨區域土壤污染防治聯動協作機制。有序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制定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建立項目庫,啟動潼關縣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試點。開展重點行業、企業專項環境執法,對嚴重污染土壤環境、群眾反映強烈的企業進行掛牌督辦。
2 瞄準基礎短板,持續抓好能力提升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雖然對環保能力建設給予重點支持和傾斜,但相對日益艱巨的監管任務,全省環保能力建設仍顯不足,環境執法、監測和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滯后。針對當前環保工作中存在的短板,2017年,我省將著力強化環境管理、監測、執法、信息等方面的基礎能力建設,持續提高環保工作的預見性、科學性、系統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創新環境決策和管理方式。著力完善抓落實的推進機制。深化總量監管,實施排污許可證管理,全面推進排污權交易和有償使用工作,持續削減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力爭到2017年底,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減排完成“十三五”總體目標任務的40%以上。
提升環境監測服務決策的能力。按照“精一強二壯三”的思路,加強全省三級環境監測機構能力建設。繼續強化空氣質量預報預警體系建設,年內建成全省三大區域空氣質量自動監測背景站。開展大氣、水環境質量預測預報工作,提升預報的準確性與時效性。完善水環境質量綜合分析和預測預報能力建設。啟動第二次污染源普查。
繼續保持環境執法的高壓態勢。堅持“督政”與“查企”并舉、“鐵腕打擊”與“規范執法”并重,督促地方黨委和政府及有關部門落實環境保護責任,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提高執法效能。
加快生態環保大數據建設。統籌推進大數據平臺建設,提升數據資源獲取能力,建立數據采集責任目錄,逐步實現“一次采集,多次應用”。加快構建覆蓋全省各級環保系統的環境執法、環境質量和重點企業在線監測、固定源排污許可管理、環評審批和管理、重污染天氣應急會商和應對等平臺,推動國家、省、市三級平臺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
3 強化底線思維,持續抓好風險防范
我省環境安全雖整體穩定,但由于歷史欠賬與新環境問題相互交織,區域性、布局性、結構性環境問題不斷涌現。關中的煤化工、石油化工、非法采石,陜南的有色金屬開采冶煉,陜北的能源開采、加工和輸送都是直接和潛在的環境安全風險源。為此,2017年,我省將以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切實強化紅線意識和底線思維,嚴格環境風險管控,嚴格核與輻射、危險廢物監管,保障和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加快健全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配套措施,加快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及時預警生態風險和發現破壞生態保護紅線行為,加強執法檢查,嚴肅處理違法行為,實現全天候、實時化、常態化生態監管。強化自然保護區監管,嚴格保護區范圍調整,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市、縣為重點,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和環保模范城市創建。
嚴守民生底線。圍繞解決社會高度關注和群眾關心的大氣污染治理、飲用水源安全、農村環境“臟亂差”等突出環境問題,敢于硬碰硬,實打實地抓出一批實實在在的環境治理成果,讓更多的群眾擁有獲得感、幸福感,增強改善環境質量的信心。
嚴守環境安全的底線。進一步落實政府監管責任和企業的主體責任,推動環境風險防控由應急管理向全過程管控轉變。健全環境社會風險的防范與化解體系,強化關系公眾健康重點領域風險預警與防控。緊盯核與輻射安全、陜北石油、煤炭和天然氣開采、陜南尾礦庫等重點領域,加強預測預警與日常隱患排查整治,確保流域、區域環境安全。
4 破解體制瓶頸,持續抓好改革創新
新的形勢,賦予了環保工作新的任務。然而,“新使命、新任務與老機構、老編制”權責不相匹配的矛盾也較為突出,還有不少方面職責細化不夠,聯動協作能力不強,日常監管仍存在不少死角和盲區。針對當前環境領域體制機制瓶頸和短板,2017年全省將結合實際,抓實目標任務、精準落地、探索創新、跟蹤問效,更加富有成效地抓好改革工作。
積極穩妥推進環保垂直改革。推進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工作,制訂并實施全省環保垂直改革方案,做好橫向、縱向協調對接,力爭今年6月底前初步建立新的環保管理體制。同時,要加快研究建立相關配套政策措施,系統推進改革的實施,實現新老體制的平穩過渡并成為環保事業加速發展的助推器。
深入推進環保督察巡查。全面、系統總結榆林環保督察試點經驗,進一步完善督察巡查工作方式、方法和工作流程,深入推進省內環保督察巡查工作。今年要完成除榆林市外其他9個設區市的環保督察巡查工作。圍繞中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適時組織開展督察“回頭看”,緊盯問題整改落實,有效推進中省各項環境保護決策部署落實到位。密切關注區域環境質量狀況,繼續用好通報、約談、限批等手段,推動地方落實環境保護責任。
切實落實“放管服”工作。積極推進依法行政和簡政放權,規范行政審批行為。根據法律法規修訂情況,及時調整權責清單、公共服務事項清單和辦事流程。加快實現網上集中受理、審批、公示、查詢、投訴和審查,實行審批事項目錄化管理,積極落實并聯審批等跨部門審批工作,不斷規范權力運行。
全面推進排污許可證制度。從今年起每月公布火電、造紙行業排污許可證的申請和核發情況,6月30日前,要完成火電、造紙行業企業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工作,依證開展環境監管執法。2017年底前,完成《大氣十條》和《水十條》重點行業及產能過剩行業企業排污許可證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