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出重拳強化污染防治,以霧霾頻發的特大城市和區域為重點,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西安為中心的陜西關中地區近年來霧霾頻發,我們想知道,關中地區霧霾形成的原因和特點是什么?陜西是如何治污降霾的?取得了哪些初步成效?未來還將采取哪些措施?
如何看待關中地區霧霾?
■形勢不容樂觀,需要加大綜合整治力度。
記者:陜西關中地區的霧霾天氣雖然沒有京津冀地區的河北省嚴重,但情況也并不樂觀,特別是西安的空氣質量排名比較靠后。那么,陜西的霧霾天氣有哪些特點?主要成因是什么?
婁勤儉:關中雖然沒有被列為重點污染區域,但形勢也不容樂觀。去年環境保護部公布的74個城市空氣質量評價結果,西安排在后10位。今年,環境保護部又增加了對陜西5個市的考核,可以說,陜西的大氣污染治理形勢嚴峻、任務艱巨。
關中霧霾的特點,既有共性方面,也有自身特殊性。我總結有4點:一是季節性特征明顯,冬春最重,秋次之,夏季較好。二是區域性污染突出,主要集中在以西安為主的關中盆地,包括西安、咸陽、寶雞、渭南、銅川、楊凌、韓城和西咸新區這六市兩區。三是污染程度較重。以西安為例,去年1~2月與今年1~2月都分別出現3次AQI值大于200,持續時間5天及以上的重污染天氣。四是污染因子成分復雜。監測結果表明,西安不僅PM2.5和PM10嚴重超標,臭氧在去年5月~10月也出現過超標現象。
至于成因,環保部門還在做污染源解析。從目前分析來看,還是有一些規律性的因素。首先,比較公認的有燃煤污染、城市揚塵、機動車尾氣、生物質燃燒和工業污染五大因素。比如西安,去年擁有車輛達187萬輛,比上年增長20萬輛,大量消耗燃料、汽車尾氣等使污染物濃度迅速增加。其次,關中地區氣象條件偏穩。風速普遍較小,秋冬季節大氣邊界層低,擴散條件差,容易導致霧霾多發。第三,自然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擴散。關中地處渭河谷地,在遇到靜風、逆溫、降水量少等不利氣象條件時,污染物容易滯留,造成PM2.5大幅度上升。
霧霾是客觀存在的,群眾對此是不滿的。老百姓對藍天碧水的美好期盼,就是我們做好治霾工作的最大動力。必須按照克強總理提出的“治理霧霾不能等風盼雨,還要主動出擊”的要求,切實增強緊迫感,主動把責任扛在肩上,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加大綜合治理力度,堅決捍衛藍天碧水。
陜西省治理霧霾采取了哪些舉措?
■采取壓煤、控車、抑塵、禁燃等措施治污降霾,成效初顯。
記者:據了解,陜西為了治理霧霾,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大氣污染防治的行動計劃和實施方案,這些是否都落到了實處?
婁勤儉:2012年以來,陜西省先后出臺了“治污降霾·保衛藍天”五年行動計劃和年度行動方案,通過階段性壓煤、控車、抑塵、禁燃等措施,先把一些突出的污染排放降下來。
“壓煤”主要是解決能源結構不合理問題。去年我們出臺了燃煤鍋爐淘汰補貼標準,省財政補助1.6億元,關中地區累計拆除燃煤鍋爐1250臺。去年和今年前4個月,西安共拆除鍋爐669臺,5.9萬余戶蜂窩煤用戶改用清潔能源,這應該說是做了極大的努力。嚴格控制煤炭總量,在去年工作基礎上,今年計劃關中地區再靜態削減1000萬噸燃煤,目前已分解落實到各市。禁止在關中地區新建、擴建火電、鋼鐵、水泥等高耗能行業項目,嚴格環評、能評和用地審批,去年對污染物排放量大、環保措施不完善的28個項目暫緩審批,涉及投資791億元。
“控車”主要解決機動車尾氣污染問題。一方面,出臺了黃標車淘汰補貼辦法。省財政4年內要拿出5億余元,補貼淘汰13萬輛,去年省財政補貼1.1億元,共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輛6.2萬輛,并要求就地拆解。前不久,我專門責成有關部門清查淘汰黃標車的流向,不能說城市沒有了,全跑到農村去了。今年1~4月份,西安共查處黃標車、無標車1.44萬余輛,“冒黑煙”車3145輛,報廢黃標車及老舊車8016輛,更換出租車588輛。
另一方面,提高燃油排放標準。去年西安所有加油站已全面改供國Ⅳ標準汽油,今年關中其他市區也開始供應國Ⅳ標準汽油。
“抑塵”主要控制建筑和道路揚塵。陜西省出臺了《建筑施工揚塵治理行動方案》,制定了16條治理措施,完善了揚塵管理機制。特別是在重污染日,各地都能快速啟動應急預案,通過建筑工地停止土方作業、加大道路沖洗頻次等措施控制揚塵。今年以來,西安共檢查建筑工地1210家、商混站82家、砂漿廠24家,對防塵措施不到位的,責令其立即停工整改。
“禁燃”主要是劃定各市區的高污染燃料禁燃區,關中禁燃區域面積不低于城市建成區的75%。西安、咸陽兩市周邊不再新建燃煤火電、熱電企業,對已經取得“路條”的電廠項目將在陜北重新布局。同時,加強對餐飲油煙污染、垃圾焚燒和秸稈露天焚燒的監管。
可以說,全省上下已形成了治霾的共識,各地各部門態度堅決,措施有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記者:這些措施效果如何?
婁勤儉:監測數據顯示,今年關中空氣環境質量已呈現好轉態勢,西安一季度空氣質量優良天數14天,比去年同期增加9天;重度以上污染32天,同比減少14天;PM10和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24.9%和24.3%。
記者:治污降霾是一項長期性和艱巨性任務,今后5年陜西省還將做些什么?
婁勤儉:治污降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既要樹立打持久戰的思想,又要強化加快治理的意識,綜合施策,標本兼治,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寧可犧牲一些GDP,也要把大氣環境治理好。
根據我們和國家簽訂的目標責任書和陜西省5年行動計劃,到2017年空氣質量要明顯改善,優良天數要明顯增加。主要抓好4件事:一是繼續搞好燃煤、機動車尾氣、揚塵等重點污染源治理,嚴守環境準入門檻,強制淘汰落后產能,扎實推進“氣化陜西”二期和煤改氣、煤改電工程,嚴控污染物排放總量。二是加強污染防治技術研發,加快在電廠、水泥、鋼鐵等耗能行業企業推廣應用新技術,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切實提升科學治污水平。三是繼續實施關中大地園林化工程,加強森林、河流、湖泊、濕地等保護利用,系統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用生態手段減少污染。四是強化監管,對偷排行為公開曝光、依法嚴懲;鐵面問責,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認真落實國家有關法律,加強和完善地方性法規,以法治思維和方式加快治霾進程。
記者:陜西的霧霾天氣是以西安為中心,向關中鋪開,一旦發生霧霾,關中地區無一幸免,這就顯得聯防聯控機制尤為重要,那么陜西在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婁勤儉:從現實情況看,面對霧霾,關中地區的城市很難做到獨善其身,大氣污染防治必須協同作戰,聯防聯控。其實早在2011年西安世園會的時候,我們就啟動了以西安為核心的關中城市群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西安較早實施了PM2.5監測,并于2012年7月起率先向社會公布監測結果,其他市區行動也較早。
在此基礎上又抓了3件事。一是出臺了陜西城市空氣重污染日應急方案和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不斷提高科學應對重污染天氣的能力。二是成立了省大氣污染防治辦公室,建立了監測預報、會商應對、應急響應、執法問責等工作機制。推行網格化管理,及時發現問題,消除管理死角和監管盲區。三是形成了聯防聯控合力,省環保、氣象、財政、工信等部門在重污染天氣應急、污染源排查、黃標車淘汰等方面建立了協作機制,構建了“上下聯通,部門聯動”的工作格局。
如何從根本上破解生態文明建設難題?
■加快構建科學、有效、完整的制度體系。
記者:當前陜西的治污降霾工作難點在哪?
婁勤儉:雖然陜西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任務依然很繁重,還存在一些難點問題:一是煤炭總量控制壓力巨大,今年計劃削減1000萬噸煤,但如果不嚴控新增量,可能實現煤炭消費負增長的目標會大打折扣。二是機動車控制難度大,2013年全省機動車數量達到578萬輛,且每年以20萬輛以上速度增長,機動車尾氣污染日益嚴重。西安的運煤車、渣土車、建筑物料運輸車以及過境車輛較多,揚塵污染較大。三是淘汰落后產能步伐仍需加快,一些該關的企業還沒關到位,燃煤小鍋爐拆除任務還需要加緊落實,清潔能源替代工作推進還不夠快。四是大氣污染聯防基礎還不牢固,監管能力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記者:霧霾治理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可能不僅在于發生重污染天氣時應急措施是否到位,更重要的是在體制機制和政策法規上有所建樹,陜西在這方面做得如何?
婁勤儉:我們主要做了3方面工作:一是營造治污降霾的法治環境。去年出臺了《陜西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是全國最早頒布省一級條例的省份,國務院領導對此作出重要批示予以肯定??梢哉f,這個條例是陜西省治霾以來最權威、最嚴格的制度,是我們鐵腕執法、鐵面問責的法制保障。陜西省還先后實施了2013年“治污降霾·保衛藍天”行動方案、五年行動計劃以及重污染日應急方案等,也是走在了全國前列。
二是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去年省財政投入大氣污染防治4.2億元,占環保專項的44%。特別是從壓縮的“三公”經費中拿出7000萬元專項用于關中城市群治霾,各市在這方面的投入也為歷年之最。今年我們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將環保專項增加到10億元,其中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將達5億元。
三是健全完善考核機制。從2007年開始,陜西省就將環保指標納入目標責任考核,從今年起又增加了權重,將生態環保分值由12分提高到25分。嚴格責任追究,對這方面失職瀆職的干部將嚴肅處理,工作不力的領導班子一票否決。
記者:改革是破解發展難題的根本途徑,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仍然要靠改革,這方面你們有什么想法?
婁勤儉:生態環境問題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也檢驗政府的施政能力。無論是全國還是陜西生態環境出現問題,都有自然、歷史和發展等各方面原因,而體制機制改革不到位則是深層次原因。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們必須認真落實,特別是要用改革的思路和辦法破解難題,加快構建科學、有效、完整的制度體系。
今年重點建立、完善4項制度:一是實行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有償使用與交易制度。二是加快推行企業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去年已經開展了試點示范,下一步要在全省推廣。三是建立環保信息公開機制,健全大氣污染舉報制度,主動向社會公開環境狀況,支持媒體對污染行為直接曝光。四是建立區域合作機制。在這方面我們做過很多探索,前面提到的關中大氣聯防就是其中之一,我們將進一步拓展內容、完善機制。其實,在渭河治理上也是采取這種思路和方式,首創了省際生態補償機制,兩次向渭河上游的甘肅天水、定西兩市補償水質保護資金1400萬元。
只要堅持鐵腕治污、鐵規治污并重,我相信,陜西的天會更藍,山會更綠,水會更清,生態環境會越來越好,美麗陜西的美好愿景一定能夠早日實現。